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一世深情戀大理 幾番義憤為家國”——訪全國臺企聯副會長薛一萍

2017年12月31日 09:17:00來源:台灣網

  全國臺企聯副會長、昆明臺協常務副會長薛一萍接受台灣網專訪。(台灣網 扶海濤 攝)

  台灣網12月31日訊(記者 王思羽) 金庸小説裏世外高人隱居的山水秘境,玄幻故事中得道上仙居住的“世外桃源”,這樣的地方在現實中竟真的存在!25年前(1993年1月)第一次從臺灣來到雲南大理時,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下簡稱“全國臺企聯”)副會長、昆明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下簡稱“昆明臺協”)常務副會長薛一萍真的被眼前的景色“美哭了”。“我被洱海的美感動得落下淚來,而後再看到終年翠綠的蒼山,即便下雪都是綠的。感受著周圍的空氣、水源、溫度,我問自己,如此的人間仙境,除了這裡還有哪能夠尋到。”

  之所以能與大理結緣,是因彼時薛一萍受德高望重的臺灣法鼓山聖嚴法師所托,隻身前來為島內120余信眾朝覲雞足山的兩岸佛教交流活動打前戰。法師指點她,大理的雞足山是佛教傳入東土的第一個道場,之所以沒被列入中國佛教五大名山,是因為當時的大理尚叫“大理國”,不屬漢土。但其實,這座曾是釋迦牟尼佛大弟子迦葉尊者昔日道場的靈山,在佛教中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薛一萍一個人來到山腳下,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九點徒步爬上山頂,山間及頂峰目睹的景色,讓她進一步認定,大理除了交通不便外,宛然就是人間仙境。走下雞足山,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我覺得自己應該為來到這裡的旅遊者、朝聖者做些服務,為他們的食宿提供便利。”於是乎,總投資1.2億人民幣、按五星級標準興建的亞星大飯店便於半年不到的時間內(1993年6月)正式奠基,並一舉成為當時大理的第一個外資項目、雲南省內投資最大的臺資企業。

  就這樣,一次得道高僧託付下與大理的“不期而遇”;一次為兩岸佛教交流牽線搭橋的意外之旅,仿佛冥冥中為薛一萍指點出全新的廣闊天地與事業機緣,更指引出薛一萍家族三代人與雲南大理在此後20多年間,甚至可能是生生世世的不解之緣。

  砸鍋賣鐵建酒店 利人利己利大理

  在薛一萍看來,對於近年經濟飛速發展的大陸而言,規模1.2億的投資或許真的只能算“還好”,但放在25年前,卻堪稱是一筆天文數字。“當時砸1.2億我確實是傾家蕩産”,薛一萍回憶,她將自己在島內擁有的所有企業,包括旅行社、古董公司乃至收藏的古董全數廉價變賣,房子、車子更不必説,再加上所有的存款,“最後不夠的還跟朋友到處借,這才算是把款項湊齊”。

  如此砸鍋賣鐵、孤注一擲地從臺灣跑到大理投資酒店,薛一萍如今總結,一方面當年確是年輕,抱著單純、摯誠的想法,在被大理的美景洞徹心扉後,便徹底抱持了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是覺得,在此經營酒店不但能為旅客提供便利,讓更多人欣賞到當地的風景,也能為日後的自己營造一個自然、健康的生活空間:“我一直有個根深蒂固的想法。一個人無論事業如何飛黃騰達,累積多少財富,當你到達一定年紀時,一定會希望過上安逸的日子,希望找一個風景如畫、氣候宜人、空氣好水源好、利於養生的地方頤養天年。每個人到最終或多或少都會産生這樣的嚮往。”因此,在大理投資興建酒店,可謂利人利己,一舉兩得。

  可以説,從一開始,薛一萍投資酒店就不是以追求純經濟利益為最大目標。“從經濟上看,甚至可能有些不划算;但從社會效益來看,我認為自己選擇在大理投資非常明智”,她強調。

  25年前砸下1.2億鉅資,薛一萍最初預計20年收回成本,如今到了25年頭上,她坦言,由於其間又投入大筆酒店翻新費用,到目前成本還沒完全收回來,“可能要再過4、5年”。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薛一萍心裏非但不急,反而越發淡定有底。她回憶,自己剛來投資的那個年代,無論大陸還是臺灣,環保意識尚不普及。當時自己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是當地政府能夠重視環保,那時的她就已洞悉:“只要把環保做好了,將來就有賺不完的錢。”在大理開酒店一幹就是25年,她表示,在這一歷程中,自己可謂一路見證了當地政府如何一步步將環境保護落實到紮實的工作中,並在近年完成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施政方針,“對洱海的保護、蒼山的保護、污染排放的管理,甚至於已經延伸到野生動物和候鳥的保護。這些是我最開心看到的。”她還談到,之所以成本回收時間比預期延長,這與當地地理環境偏遠,早年交通不便等因素有關,但看看今日的大理,從自己剛來時只有彈石路、盤山路,需要翻山越嶺的舊貌,發展到如今交通四通八達,她不由感嘆,“20年對人來説很長,但對於一個社會而言,只是很短的一瞬。短短20幾年,大理從沒有高等級公路發展到公路、鐵路直通國外,如今高鐵不日通車,機場也即將開通國際航線,這真是飛速的改變。”更何況,隨著當地一波波環保治污措施的不斷推動,自己堅信,大理終將成為一個永遠沒有污染的人間仙境。她仿佛能夠清楚看到今後的路,“未來的經營收入必定翻倍,因為在當地不遺餘力的環境保護下,蒼山永遠是翠綠的,洱海永遠是清澈的,會有賺不完的錢。”

  其實,倘若一門心思“向錢看”,薛一萍本有機會早些讓自己收回成本,賺回投入的。她回憶,自己當年抱著極大的熱忱前來投資,也很快遇上了當地政府單位親切熱情的回應。在為酒店選址時,自己原本可以拿下距大理古城南門僅20米,如今是遊客服務中心的“黃金地皮”,“很大一塊地,旁邊有一條溪,很美”,但一番大喜過望後冷靜想想,薛一萍反應過來,如果自己在那裏建起酒店,日後必定破壞古城景觀,“人家要來拍攝古城的時候,肯定是會拍到我這間酒店,它佇立在古城旁難免顯得格格不入,到時豈不造成‘視覺污染’。”

  在薛一萍的主動要求下,政府人員開著吉普車駛向上坡,載她來到距古城城門一公里的地方。車輪壓過顛簸的彈石路,“就停在現在我家大門口再往北差不多50米的地方”,那是一個當時所謂的‘十字路口’,其實就是幾片苞谷地的交叉路段。”她描述起當時的場景,“我問這條路叫什麼?他們説是滇藏公路,是國道。我説國道應該不會改道,那就在這吧。”對方投來詫異的目光:“你確定?真的想在這?不會變?”薛一萍再打量一遍這座小小的荒山坡,地勢較高便於觀景,況且它面朝著洱海,背靠著蒼山,應該能算是塊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就在這”,她不再猶豫。就這樣,前後不過五分鐘,薛一萍完成了酒店的選址,也就此敲定了自己乃至整個家族與大理的天定姻緣。

  儘管沒有拿下古城旁如今可能是“寸土千金”的地段,儘管酒店距古城有一定距離,讓她為此多少讓渡了一定經營效益,但薛一萍依舊認為,自己已經達到目的。“就是不能離古城太近,不能破壞原有景觀。”她強調,自己想做的是對大眾有益的事業,而非單純僅為賺錢,“如果只是為了錢,我當時根本不用來大陸。因為當時我的投資數額倘若放在臺灣,不論怎麼貶值,也足夠我吃一輩子。”自年輕時便在海內外走南闖北的她堅信,就算大理不是全球範圍內“獨一無二的人間仙境”,也是世間罕有的旅遊勝地。

  “我想我的投資是正確的,‘利己’的同時也做到了‘利人’”她表示,“如今,大理生態旅遊的飯已經煮上了,當地的很多百姓乃至他們的子子孫孫都可以吃這口飯。他們不需再去從事可能帶來污染的重工業,也不需再靠砍柴、網箱養魚這些重體力勞動維持生計。他們只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把自己的民族文化發揚好,把自身的素質建設好,就有賺不完的錢。我為大理旅遊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融匯著自己的一份努力感到驕傲 。”

[責任編輯:王思羽]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