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張志軍發表2018年新年賀詞

2017年12月31日 07:43: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2月31日北京訊 2018年新年來臨之際,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2018年第一期《兩岸關係》雜誌發表了題為《共擔民族大義 同寫時代新篇》的新年賀詞,代表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向臺灣同胞致以節日的問候和新年的祝福。

  共擔民族大義 同寫時代新篇

  ——2018年新年賀詞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 張志軍

  值此2018年新年到來之際,我謹代表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向廣大臺灣同胞致以新年的祝福和誠摯的問候!

  剛剛過去的2017年,臺海形勢複雜嚴峻。臺灣當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識”,阻撓、限制兩岸交流,放任縱容“臺獨”勢力推動“去中國化”“漸進臺獨”,種種倒行逆施遭到兩岸同胞堅決反對。

  面對複雜嚴峻形勢,一年來,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克難前行,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金秋十月,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擘畫了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也為新時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指明瞭方向,必將極大地鼓舞和激勵廣大臺灣同胞參與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來。

  一年來,我們廣泛團結兩岸同胞,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形形色色的“臺獨”分裂行徑,排除各種干擾和阻撓,努力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紮實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一年來,我們持續擴大深化兩岸各領域各界別交流合作。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全國臺企聯成立10週年,充分體現了對廣大臺商的高度重視和深情關懷。俞正聲主席出席第九屆海峽論壇、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第三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持續深化,臺商投資大陸勢頭強勁。兩岸人員往來絡繹不絕,臺灣同胞來大陸人次再創歷史新高。兩岸人文、青年交流創新發展,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中華文化論壇等弘揚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交流活動成功舉辦,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廣受關注,網路點擊量達5.3億次。

  一年來,我們堅持為臺灣同胞辦好事、做實事。先後出臺20多項政策措施,使臺灣同胞在大陸求學有了更多選擇,就業有了更廣空間,旅行有了更大便利,生活有了更優保障。修訂了臺生在大陸學習的有關規定,擴大招生規模,為臺生增設獎學金。提供了逾萬個實習和就業崗位,為臺灣青年朋友投身大陸發展、放飛夢想搭建起更加寬闊的舞臺。出臺涉及臺胞的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政策措施,逐步為臺胞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

  展望2018年,臺海形勢更趨複雜嚴峻,“臺獨”勢力干擾破壞兩岸關係的風險變數增多。但兩岸同胞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穩定的意志更加堅定。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應對挑戰、把握方向,推動兩岸關係繼續克難前行。

  新的一年裏,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紮實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決心不會改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維護臺海和平、通向和平統一、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康莊大道走下去,才能更好地實現兩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新的一年裏,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立場不會動搖。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一年多來兩岸關係狀況的變化,充分表明瞭“九二共識”的關鍵作用。“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回歸“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才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

  新的一年裏,我們堅決反對和遏制各種“臺獨”分裂行徑的態度不會含糊。“臺獨”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威脅臺海和平穩定,只會給兩岸人民尤其是臺灣同胞帶來禍害。我們絕不容忍“法理臺獨”分裂行徑,也絕不坐視“漸進臺獨”侵蝕和平統一的基礎。

  新的一年裏,我們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親情的腳步不會停頓。兩岸一家親,我們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我們將繼續積極研究出臺政策措施,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讓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心。我們還將努力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厚植利益情感紐帶,促進同胞心靈契合。我們誠摯歡迎更多臺灣同胞搭乘大陸發展的快車,參與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來,在共圓中國夢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和家庭的美好夢想。

  新的一年是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年的祖國大陸實現更大發展進步之年。我們衷心希望兩岸同胞堅定信心,攜手努力,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同創造屬於全體中國人的美好未來,共同書寫不負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新篇章!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