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峽兩岸體育交流機制化20年:讓體育精神凝聚兩岸民心

2017年12月28日 11:13:00來源:人民日報

  12月的臺灣,陰雨綿綿,到處是濕冷的空氣。而在體育場、運動館乃至城市的大街小巷,卻熱鬧非常。大陸金牌教練員運動員進入各地校園、兩岸馬術運動員競技于新北馬場、近百名來自上海的馬拉松選手奔跑在臺北的街頭……兩岸體育交流在2017年年底掀起了一波高潮,使兩岸體育交流機制化的第二十年圓滿收尾。

  高層引導,常來常往20年

  12月3日,在臺北市立大學柔道館,大陸金牌教練員運動員參訪團柔道交流專場正在舉行。十幾名臺灣的柔道教練和優秀選手正跟中國國家隊柔道金牌教練傅國義切磋學習。“他帶來的很多理念和技術是我們沒有接觸過的,每次跟傅教練上課都要消化很長時間。”説起這兩天的交流經歷,臺北市立大學柔道隊教練王沁芳顯得很興奮。曾多次到大陸部分省級柔道隊交流的她對這次參訪團期待已久,短暫的交流並不能讓她覺得解渴,她期待兩岸奧委會能促成明年的參訪團交流。

  “兩岸體育交流是個常來常往的過程,大家見面都像是老朋友,像這樣的交流今後肯定還會繼續。”中國奧委會競技體育部副部長、大陸金牌教練員運動員參訪團團長楊善德在活動結束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11月30日至12月5日,楊善德帶領6個項目的11名教練和運動員組成的大陸金牌教練和運動員參訪團訪台,此時距離1997年第一批參訪團訪台整整20年。

  “1997年1月,為推動兩岸體育交流的持續健康發展,兩岸奧委會共同發起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促成的第一個交流項目便是大陸金牌教練和運動員訪台。”此次參訪團抵臺,恰逢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建立20年,楊善德回憶,首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的舉辦,開創了兩岸奧委會更多的對話與合作空間,確立雙方奧委會來年互訪的交流項目與機制。楊善德指出,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每年在兩岸輪流舉行,標誌著兩岸體育交流邁入了規範化、機制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自1997年起的“三來三往”到現在的“六來六往”,兩岸的互訪交流項目漸漸增多。交流項目也從競技運動拓展到大眾體育等方面。中國臺北奧委會主席林鴻道依然記得,2015年大陸全民健身活動展示交流團在臺灣掀起的《小蘋果》旋風,至今仍然深受臺灣民眾喜愛。林鴻道表示,這些年從兩岸的體育行政人員到專業領域,從座談式的交流擴及既深且廣的專業研討會,還有武術、體操、花樣滑冰及跳水與水上芭蕾的來訪表演,體育交流可説是目前兩岸各項活動交流最頻繁、最順暢的項目。

  基層互動,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高層交流機制的建立,有效引導著兩岸單項體育協會、地方體育組織、各項目運動隊運動員教練員間的密切交流。2012年,臺北市與上海市在雙城論壇上簽署《臺北市與上海市體育交流合作備忘錄》,自此雙城在體育領域展開密切交流合作,成為兩岸基層體育交流的典範。

  今年8月25日晚,正值臺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期間,在臺北上海移訓運動員聯誼會上,來自上海的花劍運動員陳婷怡顯得格外開心,她終於見到了兩位暌違許久的寶島小夥伴——在本屆世大運代表中華臺北隊參加擊劍比賽的程昕和陳令翊。“這是我第一次來臺灣,不是為了比賽,而是來給她們加油打氣來的。”陳婷怡解釋道。5年前,臺北體育局安排運動員到上海“移訓”。上海方面選派優秀教練帶訓,兩地運動員同吃同住同訓練。陳婷怡和程昕、陳令翊就是從那時起結成了好姐妹。

  像陳婷怡和程昕、陳令翊這樣的友誼在臺北與上海的年輕人之間並非個案。自2013年以來,臺北已經有4批526名運動員和74名教練員到上海參加移訓。“移訓”項目涵蓋田徑、擊劍、體操、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等15個運動項目,這次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有8名運動員就曾經到上海參加過“移訓”。

  儘管此次參賽止步團體16強,程昕仍非常感激上海教練員給予的幫助。“大陸的訓練強度和難度相對較大,我們一開始過去有點吃不消。但看到大陸隊員都堅持,我覺得不能輸給她們,就這樣相互砥礪,一起提升。”程昕説,“如果在賽場上碰到,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

  臺北市大理高級中學校長楊廣銓長期參與臺北上海運動員移訓項目。“兩岸年輕人同文同種,很容易在體育運動中找到共同語言,建立友誼。”他表示,經常看到兩岸運動員通過書信、微信或其他社交媒體保持著熱絡交流,讓他很欣慰。

  攜手合作,共用體育榮光

  兩岸教練運動員之間的頻繁交流不僅拉近了兩岸民眾心與心的距離,也促進了兩岸競技水準的提高和體育事業的發展。

  得知大陸金牌教練和訪問團要來臺灣,臺灣田徑協會副秘書長兼訓練組組長邱為榮力邀大陸田徑教練陶劍榮、短跑運動員謝震業到臺北市立大同高中,與來自臺北、彰化、桃園等地的10位田徑教練和20位優秀青少年選手做兩天專項研習。“像這樣的交流機會非常寶貴,對我們的訓練觀念和技巧都會有巨大幫助。”邱為榮時常帶隊到福州、昆明、大連等地訓練,往返大陸最多的一年超過了10次。他説,大陸各省的訓練環境、系統性、專項性都比較強,對臺灣運動員整體提升幫助很大。他介紹,在今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出彩的男子跳遠林家顥、男子鉛球林佑霆、女子400米接力方安琪都曾到大陸移訓,效果非常顯著。

  更明顯的成果來自臺北與上海的合作。臺北市體育局局長蔡培林介紹,在臺灣地區的運動會上,臺北市從6年前全臺第五名、第六名提升到現在第一名、第二名。難能可貴的是,在2016年7月12日土耳其舉辦的世界中學生運動會上,在上海移訓的選手獲得1金2銀1銅的優異成績。甚至在剛剛結束的臺北馬拉松上,蔡培林也將一個月前在上海馬拉松上學到的好做法複製過來。

  同時,在今年12月3日落幕的第一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總決賽中,北方工業大學棒球隊擊敗臺灣眾高校參賽隊伍贏得冠軍。獲得比賽“最佳打擊”稱號的臺灣世新大學選手賴冠璋對大陸選手的實力頗感驚訝:“他們個人技術稍弱,但團隊配合和精氣神都非常棒。”原來這秘密就在廖冠程和連庭瑋身上,作為北方工業大學棒球隊中的骨幹,兩位來自臺灣的球員既當選手又當教練,通過長期訓練,帶動了身邊的大陸同學技術水準的提高。“兩岸體育交流的成果是惠及雙方的。”楊善德表示,臺灣不僅在棒球、壘球等運動上有突出優勢,在運動醫學、體育場館管理、體育社團發展上的經驗也讓大陸同行受益匪淺。

  “中國人過去被叫做‘東亞病夫’,那時有句口號叫‘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所以體育對中國人來説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儘管當前兩岸體育交流成果豐碩,但關注兩岸體育交流多年的臺灣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劉宏裕仍感不足:兩岸運動員攜手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太少了。雅典奧運會共設8枚跆拳道金牌,當時一起訓練的兩岸運動員共奪得4枚;兩岸網球名將彭帥和謝淑薇組成的“海峽組合”征戰7年共獲得12枚金牌……提起兩岸運動員曾經攜手奪金的那些佳話,劉宏裕反倒有些惆悵:“以臺灣現在的政治氣候,體育界也不會再是凈土,‘海峽組合’還會有嗎?”(記者 馮學知)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