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品讀陳玲 一位對臺工作者與她的四十載兩岸芳華
至今已成功舉辦9屆的海峽論壇中,陳玲參與了其中8屆的籌備工作,並擔任了5屆海峽論壇新聞發言人。(中國臺灣網資料圖)
無管島內政局變幻 民間交流勢不可擋
聊起“三通”話題,為此奉獻心力近二十載的陳玲顯得滔滔不絕。受訪中,她向記者披露出一段“小三通”方案研擬過程中鮮為人知的“內情”,而這一切都要從與廈門咫尺相鄰,卻又數十年飽受缺水困擾的金門說起。
對于金門嚴重缺乏淡水的老大難問題,曾登上金門島實地考察的陳玲深有感觸。1995年,應金門民眾所求,福建展開向金門供水規劃論證,並最終確定“引晉入金”的供水路線,就是將供水水源經陸地管道送到晉江圍頭,再通過海底管道向金門供水,這一規劃于2000年初步制定完畢。當時的陳玲恰在牽頭研擬“小三通”,便隨即提出,金馬民眾要求與福建通郵、通航、通商,這些都是民生工程,而供水也是民生工程,既然福建已論證出供水方案,連線路都規劃好了,何不將“通水”也列入“小三通”范疇。她回憶,當時大家對此提議都很振奮、期待。
時至今日,向金門供水的工程究竟進展如何呢?陳玲介紹,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總體進展順利。依雙方約定,由福建負責建設的16.68公里陸地管道工程早已全部完工並通過放水試壓,已具備通水條件。而金門負責興建的16.016公里海底管道工程已完成大部分施工,只是時至今日“還有一小截仍正在做”。至于何時才能實現“兩岸共飲一江水”,至少要等金門方面的工程完成後,才能水到渠成。
言說至此,陳玲不禁感慨,從1995年擬定供水規劃到如今,22年過去了,這期間兩岸從“小三通”發展到“大三通”,只是沒想到,時至今日水還是通不了。她直言,陸地、海底各16多公里的管道建設,本來幾個月就該完成的工程卻遷延至今,什麼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她經常呼吁,事關兩岸民生福祉的工程一定要排除人為幹擾,“短短一段工程,22年還沒通水,甚至沒有全部完工,這不是貽笑大方嘛。”
無論如何,“小三通”航線開通近17年後的今天,金門民眾仍是沒能喝上家鄉的水,陳玲感嘆,真是好事多磨。她寄盼該工程未來能夠擺脫人為幹擾,更要避免出現“即使工程做好了,水仍舊不通”的情況。陳玲介紹,如今生活在金門的民眾絕大部分祖地都在閩南,是早年清朝福建水師的後裔。她指出,對福建而言,向金門供水是引家鄉祖地的水供給在外的子孫,講到哪里都是天經地義,只是遺憾工程延誤太久,“從95年到現在,22年了,還差一小截就是通不了。”
回首兩岸開放交流30年,特別是2008年兩岸關係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以來,兩岸人員往來及各領域交流規模空前提升。但自去年“520”開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遭人為破壞,兩岸人員往來雖仍保持一定規模,但也呈現新的“變化”。今年二、三季度間,陸續有臺媒爆料稱,昔日的紅紅火火的閩臺黃金通道“小三通”漸失人潮,甚至開始出現嚴重衰退。對此,昔日的“小三通”方案研擬人、長期推動者陳玲引出精確數據,針對臺媒口中“小三通大幅衰退”一事進行了一次“權威回應”。
她談到,這是自己第二次回應類似問題了。第一次是在2008年“大三通”時,曾有記者在廈門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問及,兩岸全面“三通”會不會衝擊“小三通”航線運營,使其出現萎縮?她當時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因為“小三通”航線仍是往返兩岸最省時、省錢、便捷的通道。
針對所謂的“小三通嚴重衰退”說法,陳玲拿出近幾年“小三通”航線客流統計數據分析指出:2014年,“小三通”航線全年客流量約156.5萬人次,比2013年同比增長12.1%;2015年客流量首次突破180萬人次,比2014年同比增長15.51%;在大家最關注的2016年部分,全年的客流量約181.1萬人次,較2015年同比增長0.17%。至于今年的1到11月份,“小三通”客流量略微超過165萬人次,比2016年1到11月份同期下降了0.67%。
從數字上可以讀出,2016年以前“小三通”航線客流量都是以兩位數逐年增長,2016年漲幅確實明顯收窄,2017年(前11個月)雖呈現出0.67%的些微降幅,但遠未達到臺媒所謂“嚴重衰退”的地步。當然,若究其原因,陳玲認為,就是民進黨執政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且推行“去中國化”,致使經“小三通”赴金馬旅遊以及自金馬中轉到臺灣本島的遊客明顯下降,以致客流量有所減少。但她也談到,畢竟“小三通”航線經過17年的穩定發展,客流量從2001年的2.4萬人次,發展到截至2017年11月累計客流量近1800萬人次,它仍然是“兩岸一日生活圈”的主通道。陳玲表示,只要兩岸關係相向而行,自己仍會看好“小三通”的發展前景。
她回憶,“小三通”通行之初,島內執政當局曾針對兩岸民眾經“小三通”往來,作出重重限制。包括“只準臺灣民眾去,不準大陸百姓來”、“限制島內居民,戶籍不在金馬者不得經金馬到大陸”等。然而,面對勢不可擋的兩岸民間交流浪潮,臺當局的限制很快便被民意衝垮。30年兩岸交流中,民間交流的力量任誰也無法阻擋,對于這一點,曾親歷8屆海峽論壇籌備工作的陳玲最是深有體會。
2016年6月16日,陳玲第5次、也是最後一次以海峽論壇新聞發言人的身份出現在論壇新聞發布會上。彼時臺灣“520”剛過不久,發布會一結束,20余名臺灣記者衝上講臺,將陳玲團團包圍。“如今民進黨再次執政,請問這會不會衝擊兩岸交流,兩岸的民間交流會不會就此中斷?”臺灣媒體的問話中透露著一絲急切,當時剛好也在現場的記者看到,圍攏而來的媒體為了湊得更近,有人甚至碰倒了桌上的茶杯。面對提問,陳玲微微一笑:“民間交流怎麼可以停?怎麼可能停?幾十年來,兩岸的民間交流何時停過?兩岸即便是在人為隔絕的時代,民間是不是仍有很多人士,冒著很大風險繞道第三地,回家探望父母、爺爺奶奶,祭祀拜祖宗?不論臺灣由誰執政,兩岸民間交流的熱潮都不可阻擋。如果說兩岸民間交流要停擺,那海峽論壇本身就是民間交流的大舞臺,它不是依舊照常舉行嗎?”一連串入情入理的反問,聽得臺灣記者頻頻點頭稱是。當天晚間至次日清晨,島內電子報、手機報、平面媒體便陸續以《海峽論壇發言人回應“兩岸民間交流是否依舊”》等類似標題,對上述回應作出報道。
作為迄今為止兩岸最大的民間交流舞臺,海峽論壇自舉辦伊始便彰顯出民間交流在兩岸互動中無可代替的作用,其間豐富多彩、深受基層民眾喜愛的活動,無不訴說著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緣。“兩岸自古就有割不斷的情緣,就有血溶于水的紐帶”,自小在福建生活、長大的陳玲向記者講述,明清時期曾有大批福建先民遷徙到臺灣,“因此,說臺灣同胞中80%祖地在福建,這是有根據的。根據他們的墓碑、他們請過去的神靈香火。”她談到,如今臺灣四大民間信仰的香火均直接來源于福建,“都是早年福建先民遷徙到臺灣時帶去的”,不論血緣還是信仰,閩臺自古便有割不斷的情緣,“如果說福建文化是源于中原文化,那臺灣文化就是源于福建文化。”
但如今,島內執政者卻妄圖借“去中國化”實施文化隔離,這讓陳玲不禁質問:兩岸同文同種,說著同一種語言,擁有同一種民間信仰,“你能分隔得開嗎?這種血緣關係,你不可能割得斷。”親歷多屆海峽論壇的她深知,縱使兩岸間仍有“寒流”,但民間交流的熱潮勢不可擋。她並指出,兩岸民間交流是兩岸關係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因為兩岸關係發展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她將兩岸民間交流比作涓涓溪水,終將匯聚成衝破一切障礙的澎湃的大潮,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前景。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