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2017年12月13日 08:39:00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闊別故土四十載的老兵抵達廣州,並未直接回家,而是前往西安拜謁黃帝陵。

  “這也算完成半個世紀前林獻堂、丘念臺等臺灣抗日前輩的遺志。”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楊祖珺近日來北京參加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週年活動,談起30年前自己推動並參與臺灣返鄉探親團的故事,一切恍若昨日。

  作為上世紀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的重要推手,楊祖珺説,正因投身民歌運動,她才會在30年前積極推動老兵回鄉。

  她還記得,1970年代臺灣流行“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順口溜;西方文化處於強勢地位,唱英文歌曲、吃漢堡喝可樂、讀美國名校成為一代乃至幾代人共同的價值追求,而“我們自己的文化與歌曲被忽視了”。

  原本也打算赴美留學,楊祖珺因緣際會進入了《夏潮》雜誌社工作,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也了解了當時大陸的發展情況;受到李雙澤等民歌運動奠基者的影響後,她響應“唱自己的歌”的號召。

  “《少年中國》《愚公移山》《送別》這些歌對我影響很大。唱歌不僅是娛樂消遣,更是自我文化表達。‘唱自己的歌’代表了文化覺醒,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繼承,也是對一味西化的反對。”她説。

  正是基於這份文化認同,楊祖珺致力於打破兩岸隔絕狀態,也決定盡己所能幫助老兵回大陸探親。

  轉眼間,30年已成為過去。楊祖珺認為,兩岸交流合作固已成大勢所趨,但很多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認知卻存在“時差”。“如今的大陸經濟社會經過高速發展,早已不是60年前或30年前的模樣,可我接觸過的一些臺灣學生對大陸的了解甚至還不如我的父輩”。

  對此,楊祖珺認為,臺灣的一些政治人物和大學教師要負起責任。長時間的不當教育和出於政治算計的刻意抹黑,讓臺灣年輕人不能客觀了解大陸的發展,很多沒到過大陸的學生僅憑想像,拼湊心中不完整甚或扭曲的大陸意象。

  她表示,雖然兩岸開放交流已經30年,2008年起更一度步入“歷史最好時期”,但是大部分交流合作限于觀光、經貿等具體議題,對歷史和文化維度的了解與體認則相對缺位。長期的“去中國化”教育,讓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楊祖珺説,兩岸有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應挖掘其中的養分,用文化的力量彌合臺灣青年的認知“時差”。(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