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師生對兩岸合編教材表歡迎 綠營叫嚷是“統戰”

2017年11月28日 11:22:00來源:環球時報

  島內師生對兩岸合編教材表示歡迎 綠營卻叫嚷是“統戰”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已被臺北萬芳高中等多所中學採用,這引起綠營和“臺獨”分子對於“統戰”的疑慮。

  多所臺灣中學採用

  由福建師大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大文學院和臺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合編的兩岸高中語文教材,這學期已被臺北萬芳高中、達人女中、高雄前鎮高中和高師大附中等多所學校使用。據親綠的臺灣《自由時報》27日報道,政治大學臺文所講座教授陳芳明稱,大陸對臺“統戰”無孔不入,積極想要改造臺灣年輕人的想法,“教育部”絕不能輕忽,“對於國中小、乃至高中職的教科書,應有審慎的把關機制,否則對臺灣的民主體制將帶來很大傷害”。“臺獨”分子、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李筱峰批評這是“亂來”,稱雖然編者表示課本是以臺商僑校為目標,但“教育部”能力所及,也不該讓臺僑學校使用這類教材,未來也應以新課綱對統派、親中人士出版的教科書加以嚴審。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茲事體大”,認為臺灣可以與大陸進行文化、教育和學術等各項民間交流,“但如果教科書也成為交流的一部分,就會淪為中國統戰的工具”。

  合編教材融合兩岸長處

  據臺灣《旺報》介紹,這套教材已經通過臺“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查,每冊14至15課。3家協作單位自2014年6月起歷時3年,查閱大量資料,走訪兩岸數十所大學、中學,完成《高中國文》(含課本、教師手冊、教師用書)第一冊和第二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以及《高中古詩文選讀》等總計13冊500萬字的編寫任務。這套課本精選兩岸共通的古今名篇,如《師説》《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出師表》和《赤壁賦》等,近現代則選用了魯迅的《孔乙己》、徐志摩《再別康橋》、鬱達夫《故都的秋》和余光中《等你在雨中》等。報道援引專家的話稱,大陸教材重視文本解讀,臺灣教材則以資料豐富見長,兩岸合編教材因此融合雙方優點。

  針對綠營疑慮,專責島內教科書審定的“國教院”稱,兩冊書皆經實質審查並通過,但據了解,目前並無高中端採買,而是出版社自行贈送推薦,但該出版社已在今年6月申請停業,未來恐無法編撰後續教材。相關人士還稱,引發疑慮的兩冊國文課本,當初填報申請的公司只有臺灣“育本數字”,所列編者也只有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孫劍秋等,看不出大陸學者。孫劍秋在接受採訪時稱,當初合編教科書的目的是鎖定東南亞僑校與大陸市場,“如果臺灣的學校都不能用,東南亞的學校怎麼會相信這套教材?”他説,合編教材純粹出於商業考慮,不該牽扯到“統戰”,而且該套教科書也符合課綱,完全是按規矩來。孫劍秋坦承,教科書上雖然沒有提到對岸的編輯委員,但教師手冊、教師用書都清楚載明大陸編者。據傳使用合編教科書的萬芳高中則表示,校方注意到這套教材,起因于推薦老師恰巧是孫劍秋的學生,該老師認為教材內容良好,側重賞析能力,校方獲悉後,也認為能夠為教學形式注入新意,且編撰師資都是一時之選,因此採納該老師的建議。萬芳高中強調,課文內容與政治毫無關聯,盼外界不要過度揣測,甚至加以渲染。

  島內師生表示歡迎

  不少島內師生對合編教材表示歡迎。臺北萬芳高中的施國威同學説,教材上有很多圖例解釋,非常實用,新課本讓他對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更濃了。前鎮高中國文老師吳慧君稱,高中生對於創新性資訊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如果能有兩岸共同的文本、共同的文本記憶,讓臺灣學生知道我們的這篇經典文章大陸學生也在學習,對兩岸來講都是好事。

  《旺報》稱,兩岸語文教材發生交集並非第一次,2013年大陸中華書局曾引進臺灣《中華文化基礎教材》,馬英九時期也完成《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短短幾年時間過去了,現在兩岸合編語文教材來臺受到臺灣教師歡迎,因為“如此才能確保學子有較大的古文閱讀量”“未來要讀古文可能只能去大陸國文課本裏找尋”,不禁令人唏噓。文章最後説,文化和氣質的養成需要百年千年,破壞只需要一任“政府”。感嘆之餘,只能借用《出師表》一句“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作結。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