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記錄】紮根津門27載 天津臺協會長羅文德的普通日常

2017年11月02日 22:09: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當前,仍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仍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續寫著“兩岸一家親”的同胞親情。

  羅文德,天津百里富工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現任天津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紮根天津27年的他,見證了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滄桑巨變。(台灣網 扶海濤 攝)

  記者:扶海濤

  10月18日至19日,台灣網記者來到位於天津市武清區開工臺鎮的百里富工業有限公司,探訪這家已紮根當地19年,以生産鑄鐵爐件、食具等産品出口歐美市場的臺資企業。公司董事長、天津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羅文德先生向我們講述了他來天津投資設廠至今27年的風雨歷程,我們的鏡頭也記錄了這位天津臺商領頭人的普通日常。

  早年的羅文德在臺灣經營鑄造業,80年代末,他把投資目光轉向正在改革開放的祖國大陸。1990年,羅文德在天津興辦工廠,成為最早來到天津投資創業的臺商之一。這一辦廠,就是27年。

  羅文德説,兩地同文同種,有共同的語言,包括飲食習慣相似,北方地區有做鑄造業所需的焦炭、生鐵等原料,以及勞動力、人才,以及天津港的交通優勢,這些成為他選擇在天津紮根的原因。

  1998年,羅文德將廠區遷至現在的武清區開工臺鎮,並成立天津百里富工業有限公司,並在當地創建了工業園區,不斷吸引眾多鑄造精華企業到這裡投資。經過近20年的發展,當初只有“一條小路、一個煙囪”的開工臺,如今已發展成為武清地區汽車零件産業園,帶動了當地農業人口就業與增收。“當時也是這樣想,方圓百里讓他富起來”。羅文德欣慰地説。

  羅文德已將自己公司的日常工作交由總經理打理,儘管如此,他每天還是很“忙”。辦公室玻璃窗外的草坪中兩個水池被他精心設計成“中國版圖”形狀。遠處則是開工臺工業園區內的工廠廠房。(台灣網 扶海濤 攝)

  在羅文德新建的辦公樓前的花壇中,有一大一小兩個水池,大的砌成大陸的形狀,小的砌成臺灣的形狀,中間一條淺淺的水流,將“大陸”和“臺灣”連結在一起。談到當初這樣的設計,羅文德説,這代表我們從臺灣到大陸,象徵兩岸水乳交融,顯示我們是中華民族。臺商要立足大陸、放眼世界。

  目前,羅文德已將自己公司的日常工作交由總經理打理,儘管如此,他每天還是很“忙”,包括受邀帶領臺商赴大陸各地考察、參加各類展銷會、會見公司重要客戶、以及主持臺協組織裏的日常工作。

  羅文德在自己辦公室旁邊的産品展廳裏,向來訪的外國客戶介紹自己的鑄鐵鍋具産品。(台灣網 扶海濤 攝)

  羅文德與外國客戶舉行工作會談。(台灣網 扶海濤 攝)

  與客戶臨別之際,羅文德將來自臺灣的阿里山茶作為禮物送給對方,這也是羅文德向到訪客人推介家鄉的方式。(台灣網 扶海濤 攝)

  晚間,天津知名臺資餐飲店“鼎泰豐”內,羅文德請公司客戶品嘗臺灣餐廳美食。(台灣網 扶海濤 攝)

  羅文德喜歡喝茶,特別是家鄉臺灣的阿里山茶。因而,在他的工作與生活中,品茶是必不可少的休閒方式。作為公司董事長的羅文德每週都會到總經理蔡再展的辦公室裏,兩人一邊品茶,一邊聊天,羅文德也借此機會了解企業近期的運營狀況。

  羅文德在公司總經理蔡再展的辦公室內,邊品茶邊談公司經營等事宜。(台灣網 扶海濤 攝)

  羅文德在工廠負責人的陪同下,視察廠內生産情況。(台灣網 扶海濤 攝)

  此外,羅文德也會親自到鑄造廠裏查看各個生産環節,直接了解企業生産狀況。他説,他去工廠一般都是“突擊”檢查,不會提前跟廠裏主管“打招呼”,他認為這樣才能了解到真實的情況。

  長期做外貿的羅文德近年來也開始考慮企業的“轉型升級”,由出口轉為內需。“畢竟原來大陸是全世界最大的工廠,現在是最大的市場,原來做出口,現在返回來,離不開最大的市場。”羅文德説。

  作為天津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羅文德每週都會召集協會幹部一起開工作會議。(台灣網 扶海濤 攝)

  作為天津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羅文德每週都會召集協會幹部一起開工作會議,聽取各負責人彙報業務情況以及工作計劃,給予建議並協助推動,同時也會針對當下涉及臺商政策等事宜展開討論。

  作為在大陸深耕近30年的臺商,羅文德很關注新一代臺青來大陸發展。在19日下午舉行的工作會上,羅文德專門聽取了天津臺青會長葉皓康對6月才成立的兩岸青創基地——“兩岸青年中心”近期的工作進展與未來的計劃。

  “我隔一段時間一定要了解他們的進展”。羅文德説,年輕人有才能,有商業模式,我們幫他們解決資金的問題,項目如果獲得投資者認同,臺協作為中間平臺,根據可行性報告,幫他們與銀行做對接。

  對於臺灣青年來大陸發展,羅文德説,先要了解他來做什麼,合不合適在這裡。“希望他來能生存下去,不符合留下來反而害了他,會慎重把關,給與建議。”

  羅文德保留至今的老照片,講述了他當初來天津投資興業至今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取得的成功。(台灣網 扶海濤 攝)

  “三十年一晃即過,剛來天津,別説高鐵,北京到天津還要路票,友誼賓館前邊買個油條還要糧票。”羅文德感慨地説,現在大陸整個發展很快速,讓人感覺快到追不上。天津享受科技的發展,很平穩。

  “老家嘉義是生長的地方,三十幾歲來天津二十七年,是第二個故鄉。”羅文德説。(完)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