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八十封家書裏的兩岸情

2017年10月27日 09:56: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陸華東

  “國基學長如晤:家母在家鄉多蒙兄照顧,此等恩德無以為報,返家後當登門面謝。”“家鄉的涼綠豆湯店還開著嗎?好想與兄再喝一碗,共憶童年時光。”這是一封1988年2月從臺灣寄來的信,寫信的是韓昌鴻,收信的是江蘇蘇州太倉人蔡國基。二人是發小。雖然早在1947年兩人便分隔兩岸,但兄弟情誼卻從未被海峽阻斷。

  蔡國基今年86歲,韓昌鴻與他同齡。自1987年兩岸打破隔絕狀態、開展民間交流以來,兩人已經先後通信80余封,最長的書信有十幾頁。在信中,從工作到生活,從家庭到社會,兩位摯友無話不談。

  回憶起兒時與韓昌鴻共同度過的童年時光,蔡國基老人至今難以忘懷。1945年,兩人小學畢業,蔡國基去外地學做生意。蔡國基每次回太倉老家都會用平時攢下的零錢買點小特産,帶給韓昌鴻一起分享。而韓昌鴻每次也會請蔡國基到街上吃好吃的。

  1947年,韓昌鴻跟隨叔叔去了臺灣,不久以後便在臺灣參了軍。穩定下來後,韓昌鴻從臺灣給蔡國基寫了第一封信。隨後二人斷斷續續又通了四五封信。1949年後,受兩岸關係影響,兩位摯友漸漸失去了聯繫。

  1951年,蔡國基也在大陸參了軍。轉業後,蔡國基回到家鄉太倉縣工作。每天上下班他都要從韓昌鴻家門口經過,跟韓昌鴻的父母打招呼,平時生活中也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助照顧兩位老人。老人家漸漸地也把蔡國基當作親兒子一般看待。“大概是1986年的時候,昌鴻的媽媽找到我,説她特別想兒子,我當時就承諾老人家有機會一定託人去找。”為了這份承諾,蔡國基到處打聽,最後終於得到了韓昌鴻的消息。在蔡國基的幫助下,韓昌鴻母子二人終於在1989年見了面。

  與此同時,兩位好友的通信交流也逐漸恢復。由於韓昌鴻母親不識字,蔡國基還經常替老人家代筆寫信給在臺灣的韓昌鴻,韓昌鴻給母親的回信也都是蔡國基讀給老人家聽,並交由他保存。“老人家特別信任我,昌鴻也跟我無話不談,我很樂意給他們母子當‘信使’。”蔡國基笑著説。

  採訪中,蔡國基老人翻出一個厚厚的信封,是1994年韓昌鴻寫給他的信,信的內容足足有11頁。雖然寫的都是些家長裏短的事情,但是蔡國基老人每次都讀得津津有味,並時不時在信紙上圈圈畫畫。每封信看完後,蔡國基都會輕輕地折好,裝入信封,然後一封封碼放整齊。“這些信記載了我們的往事,是我們友誼的見證,我要一直保存下去。”蔡國基説。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