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岸文化交流工作者陳春霖:初心不忘 步履不停

2017年08月18日 15:47:1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中新社臺北8月18日電 題:兩岸文化交流工作者陳春霖:初心不忘 步履不停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李欣

  1987年4月,一場“老兵返鄉探親運動”在臺北展開。當時26歲的陳春霖至今腦海中依然能浮現那幅畫面:一群老兵穿著印有“想家”大字的襯衫,在立法機構外集會,一邊唱歌一邊掉淚。

  藝術專業出身,原本從事廣告行業工作,陳春霖起初只是作為志願者,偶然參與了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不料越做越有感情,乾脆轉行加入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成為專職的兩岸文化交流工作者。

  轉眼至今,陳春霖從事兩岸文化交流工作已有21個年頭。他説,最初兩岸文化交流是零散的,多以個人身份往來。1992年,兩岸兩會在香港商談,達成了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是一個關鍵的里程碑,此後兩岸各方面,包括文化藝術的交流,才逐漸上了軌道。”

  現任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的陳春霖已經數不清,自己參與或主導了多少次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看著辦公區裏保留的海報,他的記憶再次鮮活起來,一個又一個的“首次”,成為兩岸文化界互動的一個又一個開端:1993年兩岸媒體與學者首次考察長江三峽沿岸文物,被國家文物局視為兩岸文物交流的開端;2006年中國美術館與臺北市立美術館首次互辦美術作品大展,成為兩岸公立美術館相互策展的開端;2008年浙江文化節首次來臺,成為婺劇赴臺交流的開端……

  2010年,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文化聯誼會共同主辦的兩岸文化論壇,無疑是兩岸文化交流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在雙方的努力之下,促成時任文化部部長蔡武以中華文化聯誼會榮譽會長身份訪台,並與臺灣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見面。

  “我深深感覺到,那是一個契機,打開了兩岸文化主管部門交流的新模式,是雙方建立互信的開始。”陳春霖説,當時兩岸及海外70多家媒體的一百多位記者前來採訪,他手裏拿著好幾個手機,繁重的協調聯絡工作令他疲累不堪,但成果令人振奮,“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不僅是經濟,還有文化。這需要兩岸共同努力,時機已經到了。”

  陳春霖指出,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發展,很多制度法規上的限制,阻礙了更深入的合作,從考古研究到打擊文物走私,再到文創産業發展等等。文化交流制度化會打開新的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會有很大幫助。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兩岸文化界人士呼之欲出的兩岸文化交流協議至今未能成形,兩岸文化合作機制化的進程幾乎停滯不前。

  遺憾卻不悲觀,陳春霖説,做兩岸文化交流工作,有時就要“在夾縫中求發展”。目前兩岸關係的局勢下,文化交流工作在實際操作層面遇到了不少困難。要以兩岸文化人的智慧一起努力,雖然過程艱辛,走很多彎路,但一定要堅持相向而行,“再辛苦也要堅持下去,等待天亮的一天。”

  多年來,陳春霖帶領著他的團隊,把兩岸文化交流工作知識化、體系化、規範化,每一項交流都有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知道每個活動要放在兩岸交流的什麼位置,達到什麼效果,不是熱鬧一下就過去了。”

  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敦煌研究院主辦的“青年絲路行旅計劃”正在火熱進行,主辦方提供旅費和必要的聯絡,讓優秀的臺灣大學生自行規劃所有行程,除了感受絲路文化,也能體驗和了解大陸社會的不同面向。陳春霖説,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比辦旅行團式的活動要更複雜,但效果很好。希望以文化為載體的兩岸青年互動模式,在年輕人心裏播下文化的種子,未來能夠發芽、開花。

  陳春霖記得自己第一次搭飛機到大陸,當機上廣播要經過長江、黃河、秦嶺時,很多同行的臺灣文化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這是文化召喚,參與兩岸文化交流的人都有這樣的情懷”,他説,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化的振興離不開兩岸、港澳和全世界華人的共同努力。更用心去思考如何用文化滋潤兩岸關係,是文化工作者應有的使命和態度,“責無旁貸,義無反顧,舍我其誰。”(完)

  下一頁   [延伸閱讀]   兩岸群眾廣場舞躍動北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