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賴詩卿:實現“健康中國2030”下的醫藥衛生改革策略

2017年07月14日 15:12:1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國家衛生計生委體制改革司的賴詩卿監察專員。(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7月14日北京訊 2017年(第九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暨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醫藥健康高峰論壇前天(12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攜手網際網路+大健康,創新共築健康新生活”為主題,匯集約150位兩岸醫療和健康産業精英,網際網路醫療業界專家、學者,智慧醫療企業高管共襄盛舉。論壇中,國家衛生計生委體制改革司的賴詩卿監察專員分享了實現“健康中國2030”下的醫藥衛生改革策略。賴詩傾發言摘錄如下:

  網際網路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身在其中,每個人都被改變,也正在改變我們的業態,正在顛覆我們很多傳統産業。

  去年召開的衛生與健康大會,第一次把“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會後,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既有短期目標又有中期目標,是15年目標的規劃。綱要中闡述了這15年國家要做的五大方面的戰略,包括要普及健康生活,要優化健康服務,要完善健康保障,要建設健康環境,要發展健康産業。在發展健康産業這個層面,提出了優化多元辦醫格局,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積極發展健身休閒運動産業,促進醫藥産業發展等一些具體的內容。

  綱要對網際網路醫療具體提了三條:第一,要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諮詢等健康服務,明確提出來非常鼓勵健康服務。第二,促進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發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産業,就是健康管理的服務産業要促進發展。第三,探索推進可穿戴設備,智慧健康電子産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的發展。綱要對網際網路的支援,態度也是非常鮮明的。

  衛生與健康大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衛生事業要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轉到健康促進為中心上來。醫改的內容包括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強調以建機制為重點,圍繞重要的領域和關鍵的環節,努力在五個制度上取得突破,五個制度:第一,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第二,要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第三,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第四,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第五,綜合監管制度。大陸的醫改是一個綜合性的醫改,而不單單是對公立醫院進行改革,是綜合改革。

  分級診療制度

  大陸的醫改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明顯的成效。群眾負擔的指標出現了三個下降。健康方面的指標,人民健康水準實現了一升兩降,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持續提升,人民健康的水準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國家用較少的投入取得了較高的健康績效。

  2016年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相關部門聯合發佈了一個研究報告,對中國的醫改進展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中國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迅速邁進,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更加均衡,服務的公平性和可負擔性得到改善,改革的成就令世人矚目。

  醫學技術是在快速發展的,現在新的技術,包括跟網際網路、IT技術一結合産生很多新的技術出來,人們健康的需求永遠和這些技術很難去匹配。醫學的邊界在哪,保基本,什麼叫基本?這些都不清楚的情況下來談看病難、看病貴,實際是一種相對的。

  解決看病難,怎麼解決?調整醫療資源佈局,提出保基本、強基層,讓醫療資源下沉,再造醫療衛生事業的服務體系,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核心是要使基層能夠強得起來,基層能夠接收並且願意接收病人,病人願意去基層。

  怎麼強基層?一是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大量培養全科醫生,家庭醫生,要求家庭醫生跟所在的城鎮居民進行簽約服務。二是建立醫療聯合體。通過醫院的聯合體,通過一定的利益機制的導向,包括醫保支付,由優質的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

  加強基層人才的培養,因為基層沒有人才,或者説人才下不到基層,什麼都是空的。老百姓總是跟著名醫生在走,要能夠看得了病才去看病,所以要加快全科醫生的培養,加快住院醫生的培養。

  強化基層的醫療服務網路建設。加大縣級公立醫院的改革,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的診療能力和水準。特別是一些專科的建設,這需要綜合性的改革,也需要城市三甲醫院對公立醫院的幫扶。需要強基層的綜合的措施和手段來促使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

  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公立醫院的改革,要高舉公益性的旗幟。改革的路徑就是三句話:一是維護公益性。二是調動積極性。三是保障可持續性。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要解決的問題是看病貴的問題,因為看病難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通過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慢慢把病人往基層引導,會逐步緩解看病難。

  公立醫院改革的三步,一個是從藥入手。第二個是從控費入手,控費節省下來的所有費用,通過價格的調整,取得了公立醫院改革的紅利。第三是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大院長的制度管理權、人事權、工資分配權,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建立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看病貴貴在哪?第一個基礎就是保基本是有邊界的,要正確看待個人的負擔。二是公立醫院的逐利行為當中導致的過度醫療,藥品價格虛高,過度醫療,過度醫療就是浪費。

  第一,公立醫院改革路徑是從藥切入,從藥改開始。第一就是取消公立醫院的藥品加成。第二是醫院在診療過程中不要開大處方,不要做大檢查,不要過度醫療,不要浪費,把這塊錢再省下來,這兩塊省下來之後,再次通過價格的調整,提高醫療技術的服務價值,增加醫院的手術。

  第二,過度醫療有動力去減少。公立醫院的改革要有一系列配套,包括醫保支付制度的改革,現在醫保支付制度國務院文件出來了,是多元複合式的醫保支付。通過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促使醫院在使用藥品、使用耗材、使用檢查這些行為時都可以轉化為成本,有自己控費的內生動力。

  第三,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執行前、決策前、監督前三者相對分離,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的醫院運作體系,要改革公立醫院的編制、人事、薪酬,職稱制度,重點改革公立醫院的人事薪酬制度堅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別的薪酬制度。

  全民醫療保障制度

  中國要建立一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這個保障體系包括醫療救助,包括基本保險,包括大病保險,包括商業補充保險。適應多種不同人群的救助制度。醫療保險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是一個撬動醫療資源配置的重要杠桿,所以醫保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藥品流通領域的改革,從生産、流通到使用,三大環節,國務院都出臺了文件。要從生産環節開始改革,大量的仿製藥,國家開始一次性評價,通過一次性評價來提升仿製藥的品質水準,淘汰一大批品質不夠的低質的仿製藥。

  在流通環節,主要實行兩票制,兩票制對醫藥企業觸動非常大,反彈也很大。但是實行兩票制,用適當的行政手段來規範混亂的流通秩序,在改革的初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這是在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出的一個大招、重招,就是兩票制。在使用環節,加強對藥品使用的監督管理,開展處方點評,對看診施藥、對輔助用藥、營養性用藥加強監督,促使醫療機構能夠合理用藥。

  綜合監管制度

  綜合監管制度就是堅持行業監管、政府監管、社會監管多元的監管體系,公立醫院按照屬地監管。監管體系,非常迫切的需要資訊化的技術為它搭建新的監管平臺,包括公立醫院績效的監管,藥品的監管,藥品價格可追溯的監管,藥品流通的監管,醫保支付、醫保大數據、醫保流程的監管,現在很多醫保智慧監控流程在使用,整個監管體系都離不開資訊化的支撐。

  這五大制度現在正在按照國務院的部署一步一步往前推,現在整個醫改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的推動,在推動過程中,一方面阻力很大,第二方面是困難很多,第三方面是醫改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醫改一直都在路上,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在網際網路這樣一個平臺的支撐下,醫改能夠走出中國特色的健康之路。(台灣網 郭曉康)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