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王立基:加強兩岸醫藥衛生交流意義重大

2017年07月14日 11:17:3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會長王立基接受台灣網記者專訪。(台灣網專訪視頻截圖) 

  台灣網7月14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 何建峰)2017年(第九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暨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醫藥健康高峰論壇12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屆論壇延續上一屆論壇的成果,繼續聚焦“健康”話題,以“攜手網際網路+大健康,創新共築健康新生活”為主題,持續深化兩岸在“網際網路+大健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會長王立基對主辦方搭建這樣一個平臺大加讚賞,他在接受台灣網專訪時指出,兩岸加強醫藥衛生事業交流合作前景廣闊,對大陸加快推進醫改、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意義重大。

  “兩岸一家親”,王立基説,海峽兩岸同根、同祖、同源,是雙方交流的穩固基礎,中華民族人人享用中華文化,共用這種文化帶來的交流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臺灣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在醫療服務品質、醫療體制管理、醫院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王立基認為,臺灣比大陸更早施行健保制度,因此有一些好的經驗。大陸隨著醫療體制改革推行的醫療保健制度,從公費醫療到勞保醫療再到農民醫療保險,發展很快。“這個路子和臺灣很相似,臺灣的農民保險也是走了十幾年,在2000年合併為現在的健保制度。兩岸在健保、醫療保險的管理上交流與合作前景廣闊。”

  王立基指出,臺灣有多種形式的醫院管理和運作模式,“給我的感覺就是臺灣的醫院管理比較精細。這正是我們在醫改中積極倡導的:醫院要精細化管理,醫療服務要以病人為中心,要優質,要有品質。”

  説起“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服務模式,王立基表示,大陸可以在這方面與臺灣進行一些交流。大陸的醫療體制改革主要針對過去大量病人都涌到大醫院看病的問題,“這並不是説大陸的醫院服務不到位。醫生願意為病人提供好的服務,關鍵是病人太多了。”看病是醫生和病人的交流過程,對病人來説也是一個健康諮詢、接受指導的過程。但由於大陸的醫生一天要看很多病人,時間緊張,與病人交流有限,病人對這種服務肯定是不滿意的。

  臺灣健保趨向於讓病人在基層看病,這方面的交流或有利於加快大陸醫改。“所以,大陸的醫改重點在基層,重點要加強對全科醫生的培養。”王立基説,大陸現在做“醫療聯合體”,讓大醫院的醫生下到基層為病人服務,讓病人能夠在基層看病,這樣就能夠讓大醫院的醫生真正看到疑難雜症,讓他們有時間去解決複雜的病情。隨著醫改的實施,大陸的就醫模式將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我們期盼著病人能夠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的看病過程中感到滿意。”

  大陸人口規模大, 將近14億人口完全靠國家財政發展醫藥衛生事業是不現實的。王立基認為,政府要提供公平公正廉潔高效的醫療服務,但還需要社會提供一些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醫療服務,“我們希望民營資本能夠加入進來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而臺灣的醫療同業對此積極性高,又很有優勢;我想,雙方通過合作,能夠推動民營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加強兩岸醫療衛生事業交流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的影響,王立基認為“意義重大”!

  他指出,改革開放以後,大陸制定了一系列惠臺政策,兩岸在醫藥衛生領域簽了很多協議,包括《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合作協議》、《兩岸食品安全協議》以及ECFA設定的一些內容。為什麼要簽這些協議?“就是改革開放後,兩岸人員、物資、貿易往來頻繁,如果一些傳染性疾病資訊不能第一時間傳達,那麼人員、貿易的往來就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合作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在傳染病資訊上實現直通車,用聯防聯控的方式保證兩岸人民放心往來,以前在SARS爆發的時候,兩岸做得就很好。”

  王立基表示,兩岸貿易量很大,大陸這些年對臺灣的食品,特別是一些農産品建立了綠色通道。這體現大陸方面對臺灣農民同胞的關心關懷,使他們的産品能夠在綠色通道上實現直通車。雖然是直通車,但兩岸都有保證食品安全的責任,兩岸的醫藥衛生工作人員在這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和貢獻,“這對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大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王立基對2017年(第九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搭建的“網際網路+大健康”的交流平臺十分讚賞。“兩岸很多做網際網路的人都來了,兩岸專業人士走到一起,加強在大數據利用、共用上的交流與合作,有很重要的意義。”他表示,健康的理念、觀點大家要去共用,然後達成共識,最後引導網際網路反過來推動健康事業更快發展。看到本次論壇參與者眾多,王立基滿懷信心地期待論壇能夠越辦越好,“我們期待著通過這樣一個平臺能夠拉近兩岸在醫藥衛生領域合作的步伐。而我作為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會長,也希望用這樣樸實的語言道出兩岸醫界合作的心裏話。”(完)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