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巴金與臺灣文學的半世情緣

2017年06月23日 16:10:3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我上了船,望著美麗的海港漸漸退去,朋友們的揮動的手終於消失的時候,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著欄杆,搖著手,低聲説:‘臺灣,美麗的土地,我們的!’”文學巨匠巴金先生在晚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他1947年8月離開臺灣時的情景。那是巴金平生唯一一次訪問臺灣,只呆了半個多月,但這個美麗的小島和熱情的臺灣朋友,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70年後的今年6月17日,由上海巴金故居與臺灣《文訊》雜誌、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聯合主辦的“巴金和他的朋友們”圖片文獻展在臺北開幕。巴金對臺灣朋友和臺灣文學的深厚感情,終於重新展現于臺灣觀眾眼前。

  這次展覽分作兩部分,上篇介紹巴金與臺灣文學之間的一甲子情緣,下篇展出巴金和在臺友人黎烈文、吳克剛、衛惠林、索非、毛一波、沉櫻、孫陵跨越時空的友情。

  早在1936年,巴金擔任總編輯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便出版了胡風從日語翻譯的《山靈:朝鮮臺灣短篇小説集》,其中收錄兩篇臺灣小説,這是巴金與臺灣新文學結緣的起始。

  1947年夏,為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在臺灣設立分社的事情,巴金來臺訪問半個多月,與當時在臺大任教的黎烈文和其他一些朋友見了面。

  “對於巴金這一代深受‘五四’運動影響的作家來説,他們始終關心被壓迫的民族與人群,始終關心著臺灣這片土地。而楊逵與呂赫若作為臺灣左翼文學最經典的兩位作家,在上世紀30年代就被介紹給大陸的新文學界,這與巴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上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17日接受採訪時説。

  此次展覽展出了巴金與臺灣友人吳克剛、衛惠林等人的往來書信。吳、衛兩人是巴金留學法國時期的密友,他們之間的友誼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巴金在晚年一篇文章中深情回憶説,吳、衛二人對他接受思想啟蒙以及走上文學道路影響極大,“倘使當初我的生活裏沒有他們,那麼我今天必然一無所有。”

  大陸改革開放後,巴金與臺灣作家往來密切,李黎、聶華苓、李歐梵、楊牧等都曾赴上海拜訪巴金。巴金主編的《收穫》雜誌從1986年開始即辟有《朝花夕拾》專欄,其中大部分刊登的是臺灣作家的作品。

  在1987年之前臺灣“戒嚴”狀態下,巴金、茅盾、老舍等作家的作品在臺灣被禁,但仍在進步青年之間暗中流傳。兩岸往來恢復後,《巴金譯文選集》《巴金小説全集》終在臺灣出版。

  巴金晚年在回憶文章中説,“當年因為大雨衝壞了公路,我沒有能去風景如畫的日月潭,至今感到遺憾。倘使能再次踏上美麗的南國寶島,這將是我晚年莫大的幸福。”周立民表示,巴金訪台多年後,臺灣友人曾邀請巴金和冰心訪台,可惜巴金身體狀況已不能支撐出門遠行,終未如願。“今天,我們來臺北舉辦這個展覽,就是替巴老完成這個心願,把巴老當年的友情繼續鋪展開來。”(本報記者 王 平 江 琳)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