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胞臨水宮祖廟拜師學藝:像回娘家很親切

2016年12月28日 14:35: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嗚、嗚、嗚……”有著1200多年曆史的福建古田縣臨水宮,響起一陣綿長而悠遠的龍角聲。來自臺灣高雄、現年51歲的臺胞張宏圖,正在學習閭山科儀。

  陳靖姑是海內外公認的“順天聖母”、“婦女兒童保護神”,全球信眾達8000余萬人,尤以福建與臺灣信眾為多。在臺灣,臨水分宮達130多座,兼祀陳靖姑的廟宇多達1000余座。福建古田臨水宮是各地臨水宮的祖廟。

  祖廟的請香大殿中,身穿紅色道服、手持法器的張宏圖,在節奏忽快忽慢的鑼鼓聲中,腳踏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等步法,依序完成發奏、造樓、請三界神、獻貢、念三宮經等傳統科儀。

  “2007年第一次來臨水宮祖廟,像回娘家很親切。”張宏圖對中新社記者説,當時來進香認識了主持黃光輝,看到當地閭山科儀演藝與臺灣的手法不同,便萌生了拜師學藝的想法。

  此後,拜黃光輝為師的張宏圖,每年都會跨越海峽,來到臨水宮祖廟學藝。但因工作的原因,他每年只能來一次,每次也只能短暫停留,學藝過程斷斷續續。

  為了學習完整的閭山科儀,張宏圖今年7月毅然辭去工作,來到臨水宮祖廟“深造”,“這次要將科儀演藝學精、學透。”

  黃光輝告訴記者,每年都有近萬名臺灣信眾來到祖廟進香朝拜。截至目前,他已有500余名臺灣弟子,每年他們都會來祖廟學藝。

  “來這裡學藝感覺比較溯本親源。”張宏圖説,在祖廟學藝,交了一些朋友,感覺大家都很親近,好像兄弟姐妹一般;相處久了,慢慢感覺到當地方言,有些部分和臺灣還很接近。

  沿著祖廟的青石臺階而上,依山而建的古田臨水宮層層殿宇順著山勢疊加而上,飛檐翹角,畫閣朱樓;精雕細刻的廊柱、雕梁、畫棟、大小藻井,古色古香,美不勝收。前殿正廳中央供奉著陳靖姑真身所塑造的神像。

  如今,臨水宮已成為海內外信眾朝拜的聖地與觀光景點,被列為大陸的“國家級涉臺重點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靖姑信俗文化也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並正積極籌備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陳靖姑文化是兩岸民間交流的精神紐帶。”在張宏圖看來,以陳靖姑信俗文化為橋,兩岸同胞不斷增進交流,慢慢拉近了彼此的關係。

  近年來,祖廟陳靖姑金身兩度巡遊臺灣,陳靖姑學術文化研討會、“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持續舉辦。黃光輝認為,這架起了兩岸交流的橋梁,增強了臺胞對“根”“源”“祖”“脈”的認同感。

  目前,古田官方有序推進臨水宮景區的開發建設。黃光輝透露,明年臨水宮將舉辦海峽兩岸陳靖姑文化節、陳靖姑成道1222週年紀念活動、海峽兩岸陳靖姑文化交流座談會、海峽兩岸閭山派皈依傳度法會,以及對接臺灣宮廟組團交流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密切兩岸陳靖姑文化交流。

  元旦將至,離家近半年的張宏圖準備回臺跨年迎新,但他表示,之後還會再來繼續科儀演藝的學習;學成之後,將把這些科儀演藝帶到臺灣,應用到民俗節慶中進行傳播。(作者呂巧琴葉茂)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