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媒稱大陸年輕人漸推崇傳統文化:書法課受歡迎

2016年12月25日 09:41:12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參考消息網12月25日報道 臺媒稱,中國大陸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推行簡體字,近年來茶藝課、書法課受到歡迎,還有些人會刻意寫繁體字。有民眾表示,這是對社會太追求物質發展後的反省。

  據臺灣“中央社”網站12月19日報道,上海一名小學老師沈文華稱,她和在報社當編輯的先生平時會儘量寫繁體字,而且用鋼筆代替圓珠筆。她曾一度無法理解為何要將漢字簡化,但後來能體諒這是為了“有助於普及識字教育”。

  據她觀察,20到30歲的年輕人裏,也有這樣“復古”的文化圈,有意識通過書寫拉進與傳統文化的距離,這樣的人群雖然不多,但正在增加。

  上海渡口書店老闆高路近來開設了“在漢字的王國”的書法課,不同行業的上班族利用業餘時間,每週一次聚集寫書法,也就是寫繁體字。

  高路説,漢字是傳統文化的鑰匙,可以連結到字的來源、詩歌和審美等,非常重要,所以她想出一個辦法:讓大家寫字,通過參與書寫,一個人就投入了精神世界。

  她説,古體詩歌的簡約“非常厲害”,像“床前明月光”這樣簡單的句子,即使已經被説爛了,反覆讀仍有無窮的味道。

  她認為,現代人的生活和傳統文化隔絕,其實很可惜。“現代人的生活很窄,就是手機,和一切都有隔膜”,而人的能力應當是掌握工具,“用手機調動大腦的部分太少”。

  報道稱,如果寫書法的活動讓人與“知識分子”相識,那麼,與喝茶相關的活動或許讓多數人覺得更為親切。

  來自臺灣的郭亞珊在上海教茶道已經第7年,就她觀察,7年來,上海地區的茶工作室和飲茶會所大概增加了20倍以上。

  報道稱,跟她學習茶道的學生平均年齡約35歲。郭亞珊説,學茶道的理由主要是“想充實內在,尋找安定的力量”;也有人因為真正愛喝茶,而享受茶道的過程。

  甚至有旅居德國的大陸人回國時就跟她學茶道,再介紹給外國朋友,“很有自己文化的光榮感”。

  外界認為,大陸高調紀念孔子帶動了重視傳統。沈文華則説,民間對傳統文化的看重,是“當物質發展後,人必然會去想文化的根”。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