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慰安婦”館讓年輕人看見歷史 望其對該議題有感

2016年12月22日 10:49:52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臺灣首座“慰安婦”主題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12月10日正式開館。地處熱門觀光區臺北大稻埕迪化老街,即便在工作日的午後,仍有數十人進館參觀,其中大多數是臺灣大學生,也不乏日本與韓國的年輕遊客。半天時間內,《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不少人沉心細緻閱讀各處説明文字,有日本女生稱,自己在讀到臺灣前“慰安婦”自述時幾乎落淚,日本政府應儘快道歉並賠償。而臺灣年輕人是否了解“慰安婦”乃至日據歷史,如何看待臺日關係的歷史和現實,《環球時報》記者試圖在館內尋找答案。

  臺灣“慰安婦”至少2000人

  臺灣“慰安婦”紀念館所在街屋房齡近百年,分為前後兩部分,上下共有三層。主要展示區通過“慰安婦”制度緣起、臺灣“慰安婦”強迫徵集、海外“慰安所”遭遇、倖存者生命故事、“慰安婦”維權運動等常設展,以歷史文獻及實物、多媒體影音等方式進行呈現,並設有中、英、日、韓四種語言的文字及志工導覽。

  通過觀展可清楚得知,二戰期間日本政府有計劃、有組織地以欺騙、誘拐、強迫等手段,徵集各地貧窮女子,為日軍從事“性服務”的史實。據史料估計,戰時日軍在亞洲各地遍設慰安所,徵用中、日、韓、東南亞佔領地的“慰安婦”,人數可能多達30萬人,其中臺灣受害者至少有2000人。

  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援會)1992年起協助臺灣前“慰安婦”展開對日求償,願意出面申訴的臺灣前“慰安婦”共有58位,1999年,其中9人在婦援會陪同下前往日本,向日本政府提出訴訟,無奈2005年日本高等法院宣判敗訴定案。多數臺灣前“慰安婦”因高齡及病痛抱憾而終,目前僅有3位在世,平均年齡91歲。

  希望年輕人對該議題“有感”

  館內豐富的史料記錄著歷史的傷痕,但策展人更希望觀者關注生命的能量。婦援會執行長兼“阿嬤家”館長康淑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紀念館的核心概念是“記憶歷史,超越創傷,激發前行力量”。婦援會1996年起向臺灣前“慰安婦”倖存者提供“身心照顧工作坊”,每年定期舉辦數次,十多名阿嬤一起參與心理醫師談話、瑜伽、戲劇、攝影治療等多項團體工作坊,這段故事被收錄于紀錄片《蘆葦之歌》,也體現在紀念館中。阿嬤們的親筆畫作,她們晚年的圓夢計劃,都在館內一一溫情呈現。

  “當務之急是保存歷史,從事更多的教育工作,對所有受害國家和地區來説都是這樣,不能讓歷史隨著受害者逝去和日本政府拒絕認錯而被遺忘。”康淑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蘆葦之歌》去年公映,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反響很好。希望讓年輕人和阿嬤的生命故事産生聯繫,當年輕人對此有感情的時候,自然想去認識這段歷史。為了讓年輕人對這個議題有感覺,紀念館內還裝置了藝術長廊。

  參觀者對日本的觀感複雜

  現場的臺灣年輕人向記者反映,他們的歷史課本中有關日本殖民統治的內容大多偏向發展維度,強調現代化進程,對其陰暗面著墨不多。康淑華認為,臺灣社會對“慰安婦”的了解有限,不僅課本中只言片語一帶而過,在社會上該議題有時也容易變得比較政治化,因而在討論時會受到局限。

  “我們談論臺灣‘慰安婦’議題,並不是要挑起‘仇日’情緒,我們不希望只通過民族主義的焦點來論述這件事”,康淑華説,記憶歷史,目的是避免重蹈覆轍,“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跟年輕世代對話時,很少有年輕人會表示反對或不支援阿嬤,因為大家都可以理解。”

  “去年‘反課綱’時有學生提‘阿嬤是自願的’,這是完全不了解‘慰安婦’制度的本質而説出的荒謬言論。如果我們知道‘慰安婦’是個美化過的名詞,是日軍在二戰時所設計的性奴隸制度,我們就應該對這種加害行為表示譴責。”康淑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臺灣社會現在還有這樣的爭論很讓人遺憾,也讓我們覺得肩負更重的責任。

  在“阿嬤家”臉譜專頁上,有人留言稱,這是時代的悲劇,日本政府不僅欠阿嬤們道歉和公道,現在還要求開放日本食品(包括核災區)進來臺灣,難道還認為臺灣是他們的殖民地嗎?對於臺當局擬解禁日核災食品,現場有臺灣年輕人認為當局應就日本食品入臺安全標準公開説明,但更多人直接表示對犧牲民眾健康換取“外交空間”的行為無法茍同。觀展的林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臺灣社會對日本的包容度很高,“即便發生過殖民侵略,有人也試圖選擇性遺忘甚至美化殖民史”。對於去年“反課綱”中的驚人言論、如今的核災食品輸臺,林先生稱“當然不能認同”。

  雖然開館沒多久,館內留言板上已佈滿多語種的心聲。其中一則由臺灣人用日文寫成,內容是“我愛日本(文化),但日本要道歉”。不少參觀者表示,臺灣年輕人的確對日本充滿好感,但喜歡的是日本文化,比如動漫,也熱衷去日本旅行觀光,但這些都不代表他們對日本政府抱有好感,也不會影響其是非觀和批判意識。

  “日本歷史教材中大部分沒有關於‘慰安婦’的內容,日本大部分年輕人基本上不知道這段歷史。”康淑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大稻埕的日本觀光客很多,“希望能讓更多日本人在館內認識這段歷史”。【環球時報駐臺北特派記者 張盼】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