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奧巴馬講話給了“臺獨”一巴掌? 島內擔心定位“港澳化”

2016年12月19日 09:15:06  來源:環球網
字號: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和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年終記者會上罕見地深入説明一中政策和臺灣議題,再度觸動島內政壇的敏感神經。儘管各方解讀不一,但臺灣輿論很清楚,“有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就是臺灣的前途並不完全掌握在2300萬人民手上,‘兩大之間難為小’可説是臺灣當前國際處境最好的寫照”。

  警告妄動一中後果嚴重

  奧巴馬16日在白宮記者會上,罕見地深入談到臺灣。當被問及“川蔡通話”(臺灣把特朗普譯成川普),特朗普質疑美國為何遵守一中政策時,他回答説,美中之間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不改變現狀”,“臺灣和中國大陸實行不同的運作方式,中國視臺灣為中國的一部分,但中國也承認,必須將臺灣視為自有一套發展方式的實體來接觸交往”。奧巴馬稱,“臺灣人同意,只要能以某種程度的自治繼續運作,他們不會宣佈獨立,雖然這樣的現狀無法讓涉及的任何一方都完全滿意,但這一直以來維繫了和平,並讓臺灣成為相當成功的經濟體,臺灣人民也得以享有高度自決”。

  奧巴馬接著又談到大陸,稱一個中國是大陸國家概念的核心,如果想顛覆這樣的理解,必須想清楚後果,“他們對這個議題的反應,可能非常顯著重大。這並不是説你必須堅持過去所做的一切,而是意味著你必須想清楚,並對他們可能會採取的反應有所準備”。他同時建議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採取任何行動都應聽取完整建議,“美中關係決裂,或走向衝突形式,大家都不會好過”。

  臺灣“中央社”注意到,奧巴馬使用“臺灣人”字眼,這和“與臺灣關係法”中使用“在臺灣的民眾”不同,而美國國務院長期以來除使用“在臺灣的民眾”外,也會兼用“臺灣人民”;至於中美建交公報中,則用“兩岸的中國人”。

  朝野各自解讀

  針對奧巴馬的講話,臺灣朝野各自解讀。臺“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稱,感謝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奧巴馬政府對於臺灣致力於維持現狀的肯定與支援,“至於美國在外交政策上的表述,我們沒有評論”。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稱,奧巴馬只是闡述美國民主黨政府對於臺海現狀的認知,其實是在重述“維持現狀”的説法。他認為,近日美方聚焦臺灣議題,讓臺灣在國際舞臺上被討論、關注,有助增進國際能見度。據《自由時報》18日報道,“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等“臺獨”團體在《華盛頓時報》刊登廣告,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前“副總統”呂秀蓮18日發表聲明,鼓動發起“一人一信運動”,向美國及世界宣示“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絕非自治實體”。

  國民黨表示,“尊重奧巴馬言論,但不予評論”。不過黨務人士直言,奧巴馬的“臺灣政體説”明確給“臺獨”分子一巴掌。他説,“中華民國”從1912年存在至今,沒有獨立與否的問題;國民黨反對“臺獨”,是為了讓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有更好的出路,不是要尋求對岸善意,“從奧巴馬這次談話,臺灣要更清楚認知自己在國際上的定位,就像我們認為新加坡是小國,美國看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國民黨智庫“國安組”召集人林鬱方説,特朗普最近挑戰一中政策的動作很大,奧巴馬很明顯在卸任前為一些事情定調;他的話反映的是國際政治現實,不是刻意矮化,只是提醒臺灣,“臺獨不符合美國利益”。

  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認為,奧巴馬的措辭不太精確,可能讓臺灣有些人擔憂,但他肯定不是在替“一國兩制”背書,他所説的“擁有高度自決的臺灣人”也可能令大陸不開心。美國戴維森學院政治係教授任雪莉表示,美國從未稱臺灣為國家,也沒有説臺灣是獨立的,美國官員幾十年來一直小心使用“自治”而非“獨立”,或稱為“實體”,避免讓臺北或北京産生誤會。

  島內擔心定位“港澳化”

  《聯合報》18日回顧稱,奧巴馬執政8年鮮少提到臺灣,反倒不止一次重申一中政策,且直到2015年才有新的對臺軍售,創下實施“與臺灣關係法”以來最長空窗期,軍售內容象徵意義大過實質能力,被稱為“清倉式軍售”。他的講話是想把美中臺關係放回原位,卻有意或無意掀開臺灣底牌,界定臺灣在什麼情況下不會宣佈獨立。《聯合晚報》稱,過去極少談論臺灣問題的奧巴馬一齣手,恐怕令大陸驚艷,卻讓臺灣驚駭,“有意或無意間,恐已可能讓臺灣定位陷入港澳化危機”,“這樣的臨別贈禮,要臺灣如何消受?”

  《中國時報》18日評論稱,美國政府高層過去就曾有過“臺灣不是主權國家”的説法,不過過去的導火索是臺灣方面採取可能改變現狀的行動,這次則是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釋出可能改變現狀的資訊。該報稱,即將卸任的奧巴馬意圖警告,雖然繼任的特朗普不見得會買賬,但蔡英文當局如果再不重新檢視“親美遠中”政策的可行性,繼續孤注一擲,拒絕向西邊的鄰居開扇窗,預料終讓臺灣陷入“被人賣了還得幫忙數鈔票”的困境。《旺報》18日直言,如果未來在特朗普政府時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少了美方靠山,臺灣在經濟、安全、政治等各方面能否承受更大的“震度”,更待蔡英文當局深思。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宇】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