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歷史不會被湮沒——臺北中山堂背後的故事

2016年12月05日 08:24:56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位於臺北延平南路的中山堂是一座四層高的會堂式建築,鋼筋水泥結構,融入中西風格的設計,外表敦實堅固。在其東北側,一尊孫中山站立銅像靜靜聳立在綠葉婆娑的古樹下。臺北中山堂的由來和變遷,見證了臺灣從被侵略者佔領到回歸祖國懷抱的不平凡歷史,因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近日,記者在研究臺灣抗日史的當地文史作家張健豐、鐘志正的陪同下,走訪了臺北中山堂,探尋那“不可被湮沒”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中山堂原址上曾是1889年建成的清朝臺灣布政使司衙門。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日本。消息傳來,全臺軍民“激于義憤,萬眾一心”,奮起抵抗。同年,日本派皇室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精銳部隊鎮壓島內抗日軍民。6月,日軍攻入臺北,佔領布政使司衙門,並舉行所謂“始政”典禮,日本由此開始了對臺灣長達50年的殘酷殖民統治。

  張健豐與鐘志正告訴記者,當時島內民眾激烈抵抗日本侵略者,主要武裝力量包括:沒有撤回大陸的清朝巡撫唐景崧和他招募的廣勇、駐守在臺灣的劉永福和他的黑旗軍、丘逢甲組織的義軍以及霧峰林家林朝棟的子弟兵等,他們由北到南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于登陸184天后攻佔了全臺灣。

  日本官方記載,北白川宮在與臺灣軍民交戰時,于當年10月28日在臺南病死。但臺灣民間認為他是死於與臺灣抗日義軍的激戰中。侵略者為北白川宮在臺灣各地多處建立了所謂“紀念碑”。

  “現今孫中山先生銅像的所在地,就是當年日本侵略者為了‘紀念’北白川宮在布政使司衙門停留一個多月而建的‘紀念碑’的原址。”張健豐介紹説。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後,北白川宮的“紀念碑”被推倒。1949年,孫中山先生銅像在此隆重揭幕。這座銅像高3米,重1700斤,含基座共10米,是臺灣著名雕塑家蒲添生依據孫中山先生1924年在日本長崎演説的照片為藍本創作的。由於表情生動、肌肉衣褶表現自然,整體剛中帶柔,被譽為臺灣戶外雕像佳作。

  中山堂的歷史更為曲折。日本侵略者佔臺之初,曾把布政使司衙門作為“總督府”。1928年,日本殖民者為紀念日本天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拆除了布政使司衙門,在原址興建“臺北公會堂”。

  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臺灣終於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10月25日,盛大的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二層大廳隆重舉行。之後,“臺北公會堂”為紀念中國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更名“中山堂”,二層大廳取名“光復廳”。

  回顧歷史,臺北延平南路上這一方三千余平方米的土地,歷經清朝布政使司衙門、日本在臺“總督府”、“臺北公會堂”到“中山堂”的變遷,見證了臺灣的苦難與重生。

  1999年10月25日,“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在臺北中山堂前廣場揭幕。紀念碑由樸拙粗獷的石材建成,碑上以日本佔領臺灣的1895年為起點,每年一刻痕,不銘碑文,無言地記錄著歷史。2011年,臺北市政府與碑文委員會籌撰碑文,設計師再以“歷史長軸”的概念呈現碑文,長軸記述了抗日戰爭的歷程,永志懷念犧牲的同胞。

  張健豐和鐘志正兩人常年進行文獻和田野調查,發掘臺灣民眾的抗日曆史和抗日遺跡。2009年,兩人合寫了第一本書籍《乙未戰爭研究》。隨後的7年間,張健豐又陸續推出了《乙未割臺灣舊路》《日落臺南城》以及《探訪北白川宮遺跡》等三本著作。他們在書中詳細記述了包括臺北中山堂、中山銅像等史跡背後臺灣民眾英勇抗日的光輝事跡。

  “光復後,侵略者為紀念北白川宮而建的幾十座‘紀念碑’都被推倒,留下的基座還不到10處。”鐘志正説,“我們尋找到的‘紀念碑’所在地,其實正是臺灣民眾與日軍鏖戰的戰場。我們尋找當年的戰場,就是想給先輩們一個交代,告訴他們,我們贏回來了。”

  “在臺灣,1895年的‘乙未抗日’已很少被人提及,歷史教科書對這段歷史只有區區700多個字的描述。”張健豐説,“這是一段不能湮沒的歷史,希望我們的研究能讓這段歷史更為翔實,讓年輕一輩認識了解這段歷史,並知道戰爭的殘酷。”(記者付敏 李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