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重慶“抗建堂”:見證臺胞抗戰的光輝歲月

2016年11月29日 08:08:3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重慶市渝中區觀音岩上純陽洞街13號,一座古樸的灰銅色建築在高樓林立的街道上顯得十分特別。一抬頭,“抗建堂”三個大字被近日迷蒙細雨洗刷得分外清晰,這已是其矗立在此的第77個年頭。

  1940年底建成的“抗建堂”,是當時專供演映抗戰戲劇電影的劇場。時光荏苒,如今或已少為人知,這裡記錄了臺灣同胞在大陸參與全民族抗戰的光輝歲月。

  “抗戰期間,有至少5萬台灣同胞散居在大陸各地,其中在重慶的就有幾百名。”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褚靜濤説,當時在重慶的臺灣同胞組織抗戰團體、創辦報刊、創作文藝作品,積極宣傳抗日,充分證明了臺灣同胞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偉大戰爭最終取得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用電影宣傳抗日的臺灣導演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日本軍閥!”1940年的最後一夜,電影《東亞之光》在重慶首映,戲院內掌聲雷動,觀眾的高呼聲此起彼伏。據了解,該片由當時的“中國電影製片廠”製作發行,而“中制”的廠址就設在“抗建堂”,影片的許多場景就是在此拍攝完成。而這部電影最大的功臣是來自臺灣的導演何非光。

  何非光,臺灣臺中人,1913年出生。1938年3月,何非光隨“中國電影製片廠”由武漢轉移至重慶。在渝期間,他拍攝了多部抗戰電影,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東亞之光》。

  該片講述了有感於中國政府的寬大和中國民眾對日軍暴行的控訴,日本戰俘覺醒並參與對日宣傳工作的故事。中國電影史學會理事、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虞吉介紹説,《東亞之光》實現了真實事件主要內容的銀幕化實演——“戲中戲”,這即使放到今天都是極為罕見的。

  史料記載,《東亞之光》拍攝期間遭遇日軍空襲轟炸,攝影棚及攝影器材被炸毀,兩名布景工人被炸死。“據我所知,‘中國電影製片廠’曾四次遭到敵軍轟炸。1941年8月,敵機在廠子附近狂投炸彈,造成廠區到處起火,我們奮力撲救,才把火撲滅。”時任“中國電影製片廠”宣傳組工作人員的陳蘭遜早前接受採訪時回憶説。

  影片首映後引起巨大反響,之後還在香港、美國等地上映,在香港上演時還曾被突然闖入的日軍劈裂銀幕。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抗戰文化研究所所長艾智科説,這部電影就像在敵人心裏插上了一柄正義之劍,讓他們不得不正視自己在中國犯下的罪行。

  整合臺胞投身抗日的“臺灣革命同盟會”

  就在《東亞之光》上映後不久,由臺灣同胞組成的民間抗日團體“臺灣革命同盟會”于1941年2月在“抗建堂”宣佈成立,旨在領導各地臺胞的抗日救國運動。

  “這是臺灣同胞在抗戰期間成立的最大的公開抗日團體。”褚靜濤説,“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將之前分散的臺灣抗日力量進行整合,加入到中國抗日戰爭的進程中。”

  次年4月5日,臺灣革命同盟會在“抗建堂”舉行光復臺灣宣傳大會,發表宣言指出:“祖國的命運,亦即臺灣的命運。祖國存,則臺灣亦存。祖國戰勝,則臺灣光復,否則淪陷。”

  “臺灣革命同盟會是一個為保衛祖國、收復臺灣而奮鬥,為國家興亡而獻身的難能可貴的愛國臺胞政治團體。”長期研究臺灣革命同盟會歷史的西南大學張國鏞教授説,“該團體在重慶主要從事的就是抗戰的思想動員和宣傳工作。”

  史料記載,每逢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日,臺灣革命同盟會都要舉行活動,喚起民眾對臺灣問題的關注,僅在重慶,“島恥日”紀念會就有6次。1942年4月5日,臺灣革命同盟會聯合在渝的16個團體,發起了盛況空前的“臺灣日”宣傳大會。

  臺灣歷史學者邵銘煌告訴記者,臺灣革命同盟會成立後,不斷開展廣播宣傳。以在重慶為例,每週五、六、日均在當時的“中央廣播電臺”作閩南語廣播,定期分析日本政治、軍事、經濟情勢,説明日寇必敗的原因,加強臺胞們抗戰必勝的信心。

  “當時,他們有特定的頻道進行對臺廣播,幫助臺灣民眾了解大陸的情況,讓兩岸加強聯繫,不忘彼此。”張國鏞説。

  曾任臺灣革命同盟會執行、監察委員的臺籍將領李友邦《臺灣革命與運動》中的一段話,足以表明當時臺灣同胞的國家民族認同:“臺灣割後,迄於今日,已四十餘年。雖日寇竭死力以奴化,務使臺人忘其祖國,已永久奴役于日人,然臺人眷戀祖國的熱情,實與日俱增,時間愈久,且情愈殷。是並未嘗有時刻的忘卻過。”

  堅持戰後臺灣須回歸祖國的臺胞呼聲

  在張國鏞看來,臺灣革命同盟會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於堅定捍衛臺灣與祖國不可分割的事實性定位。“同盟會成立的初衷是進行抗日鬥爭,而在之後的臺灣光復問題上,他們明確表態要求美國不應干預臺灣與祖國的關係,同時敦促國民政府讓臺灣早日回歸祖國懷抱。”他説。

  1943年1月至5月,在有關臺灣歸屬問題上,國際上出現種種“噪音”,甚至有盟國提出“臺灣國際共管”的論調。對此,臺灣革命同盟會成員之一、時任重慶《大公報》記者的李純青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把臺灣看作單純的日本的殖民地,忘記它的歷史,不明它的現狀,以為脫離了日本,臺灣就像十字街頭的流浪兒,可隨便安排給任何一個慈善機關收養,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盟國之中如果有作此想法,必受中國人的強烈反對。”

  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後,臺灣革命同盟會結束歷史使命,宣告解散。“臺灣革命同盟會存在了五年左右時間,充分證明臺灣同胞同樣是全民族抗戰的參與者。正是由於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努力,抗戰最終迎來偉大勝利。也正因為抗戰勝利,臺灣才得以回歸中國版圖。”褚靜濤説。

  他指出,如今臺灣島內,有人篡改歷史,妄稱抗戰史與臺灣同胞毫無關係,這嚴重傷害了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希望年輕一代的臺灣同胞了解歷史的真相,不要忘記他們的先輩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為爭取全民族抗戰勝利、終結臺灣同胞遭受外敵殖民統治的苦難而不懈奮鬥。”(記者陳舒 趙宇飛)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