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諸君,我們大家是中國的人"--臺灣島內珍藏史料中的孫中山

2016年11月11日 00:48:53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今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日。在祖國寶島臺灣珍藏著許多彌足珍貴的孫中山文物,而保存最多、最全、最有系統的無疑是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館藏的中山先生文物很多,主要涉及重要文稿、信件電文、任命書、圖片、‘中華革命黨總理’‘大元帥’等印章及書法作品,甚至還有書桌、獵槍、穿過的衣服鞋子等等,林林總總,是研究中山先生、近代史的重要史料文物。”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王文隆對新華社記者説,館藏與中山先生有關的文物具體有多少沒仔細算過,不過確實很多。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在臺北曾多次搬遷,目前位於臺北市八德路二段的八德大樓四層,面積不大,但館藏文物多達300多萬件,目前向公眾開放電子檔案查詢。

  在所有文物中,王文隆最為推崇的是孫中山手書的三民主義原稿,稱之為“鎮館之寶”。“……何謂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曰民族主義,曰民權主義,曰民生主義是也……”在這篇原稿上,可以看到不少修改、增刪、勾畫,顯見當時孫中山對如何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有著深深的思考與探索。

  “三民主義是中山先生重要的思想,因而這部手稿具有珍貴的歷史、學術、文獻價值。”王文隆介紹説,館藏的珍貴文稿還包括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圖謀民生幸福、忠於國家”的誓詞,以及國民黨成立宣言等。

  在館藏文物中,有一份極其珍貴的孫中山原聲錄音,據説是他一生唯一留下的聲音檔案。這段錄音是孫中山1924年在廣州錄製的,分普通話和粵語版:“諸君,我們大家是中國的人,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來,是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為什麼我們這個國家正在落到這個地步,我們應該要趕快想想辦法,怎麼樣來挽救……”歷史的聲音,雖隔近百年,依然振聾發聵,令聽者為之心緒激蕩。

  “天下為公”“博愛”,是最廣為海內外華人所知的中山先生書法題詞,國民黨黨史館裏藏有多幅真跡。為什麼中山先生最愛這兩句話呢?前任國民黨黨史館主任、歷史學者邵銘煌認為,這是中山先生的信念、革命出發點,就他一生為之奮鬥的理想與實踐而言,“實際上也可以濃縮為對‘天下為公’這四個字的畢生追求”。

  書信是重要的館藏文物,記錄著歷史,也記錄了在海內外奔波于革命的孫中山對家人的濃濃關愛。信中,除了日常生活大小事外,他常常鼓勵兒子孫科多閱讀書籍,並不辭辛勞千里迢迢將書籍帶給在舊金山留學的孫科,充溢著孫中山對培育後代的用心和父子情誼。

  館藏文物裏還有不少“重器”,中山先生用過的辦公桌椅就是其中一件。這套桌椅為20世紀初西式掀背式書桌及椅子,有上百年曆史,是孫中山在美國舊金山《少年中國晨報》社時期使用過的。史載,在孫中山直接領導下,《少年中國晨報》于1910年創辦,成為資産階級革命派在海外的重要宣傳陣地。孫中山在該報發刊詞中寫道:“革命事業可分兩時期,一曰空言鼓吹時期,二曰武力實行時期,今日的口誅筆伐,是使革命思潮,為之澎湃而不可抑。”對於這件“重器”,王文隆笑著説,這可是我們不遠萬里從美國“背”回來的。

  “一些文物還頗為‘有趣’”。王文隆所指的是被戲稱為“國民黨的舍利子”的孫中山遺牙。據介紹,1923年8月,孫中山因牙疼請侍衛邀廣州名牙醫到大元帥府治牙。由於當年孫中山牙齒狀況不佳,結果掉落了一顆,原由牙醫自己保留,後來捐給了國民黨黨史館。王文隆説:“中山先生逝世後最終靈柩安葬在南京,這顆牙齒可是在臺唯一保留的中山先生的‘身體遺物’。”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國民黨黨史館將在臺北孫中山先生紀念館舉行紀念特展,展示孫中山、黃興等辛亥革命先賢的文物史料,其中也包括蔣渭水、羅福星、林祖密、李友邦等眾多臺灣仁人志士心繫祖國、出錢出力支援革命、奮勇抗日的事跡。

  孫中山曾三次來臺,光復臺灣一直是他的革命政策之一,其著作和言論中數十次直接涉及臺灣和臺灣光復問題,直至逝世前也唸唸不忘。

  “中山先生之所以投身革命,是因為眼見甲午戰爭的爆發,而第一次起事更與清廷割讓臺灣有關。臺灣的失去是孫中山革命的起點,其革命事業也多受臺灣民眾的支援。”王文隆説:“1945年臺灣終於光復,實現了中山先生的願望。毫無疑問,中山先生與臺灣有著不解之緣。(記者趙博 李凱)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