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學者和社會人士:紀念孫中山具有重要現實啟示

2016年10月28日 08:16:23  來源:新華社
字號:    

  由《旺報》主辦的“紀念孫中山150歲誕辰——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啟示”論壇27日下午在臺北舉行。與會學者和社會人士表示,孫中山畢生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鞠躬盡瘁。紀念和緬懷他的精神思想,有助於厘清當下臺灣社會一些人對於兩岸關係的迷思,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啟示。

  “孫中山先生是兩岸人民共同敬仰的偉人,也是臺灣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説,當年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臺灣涌現了羅福星、蔣渭水等一批抗日誌士,各地鄉紳也踴躍捐資相助,充分體現臺灣同胞渴望祖國中興的特殊情感。

  史料記載,孫中山逝世後,臺北的社團自發組織追悼活動,5000多市民冒雨參加;先生逝世兩週年時,仍有4000多人不顧日本殖民當局的壓制慨然參加紀念會;1929年,先生靈柩安葬南京,臺灣民眾又一次自發組織遙祭活動。

  “臺灣人對孫中山先生的尊敬、哀悼、懷念與對祖國的認同,可從點點滴滴的歷史窺見。這些都是抹不去的史實,卻因為眾所週知的原因被遺忘。”戚嘉林痛心地説,那些人刻意抹殺、歪曲歷史,意在推動“去中國化”,徹底改寫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本源。

  臺灣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朱甌直言,民進黨搞“去孫化”,公然要求撤除中山遺像,其實質是“思想臺獨”。“他們不敢搞‘事實臺獨’,就用這些伎倆讓臺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陷入淡漠和遺忘的氛圍。臺灣人如果真的忘記了孫中山,忘記了先生追求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偉大理想,就太愚蠢了!”

  “先生在臥病彌留之際,仍唸唸不忘‘和平、奮鬥、救中國’。這句話在當前的兩岸形勢下發人深省。”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亞中説,我們今天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就要秉持“天下為公”的胸懷,致力推動兩岸早日結束敵對狀態、實現和平統一。唯此才能追求國富民強,中華民族才能更好地立於世界之林。

  “《建國方略》裏提出的鐵路建設、港口開拓、城市佈局等宏偉構想,如今在大陸大多得到實現。反觀臺灣,消耗在陷入政治與意識形態的爭鬥之中。”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説,臺灣有些年輕人覺得孫中山是“古人”,但如果想想為何當時會有一大批青年志士受其感召投身革命,就會明白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對於個人的前途和未來有多麼重要。

  臺灣中華婦女黨主席涂明慧、國民黨發展研究院院長林忠山等也參加了當天的研討會,並在發言中指出紀念和緬懷孫中山就是要致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民族利益為重,共同擔當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記者趙博 李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