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大陸人看臺灣:共守中華文化 和而不同是為大美

2016年10月28日 10:30: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灣《旺報》28日刊登北京師範大學學生閻佳琦的文章稱,祖先把相同的語言文字留給身處兩岸的我們,不是讓我們一味爭吵,不是讓我們手足反目。我們需要做的是守護好我們的中華文化、維護好我們的中華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文章摘編如下:

  兩岸交流營結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現在我還總會想起開營儀式上聽到的很有共鳴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説,就兩岸關係這一問題而言,文化是大海深處永遠的洋流,政治只是表層轉瞬即逝的浪花。有時候,自己掩卷思忖:同根同源、同宗同祖,這是一件多麼崇高神聖、又多麼欣慰慶倖的事啊。

  我無數次想著,就像我和我的臺生室友道萍,如果身處兩岸的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該多好。我們互相欣賞,也因此互相包容。

  我們感恩相遇,也因此讚美彼此。我們之間永遠擁有無限的好奇心與信任,我們一起探索這個世界上未知的東西,相攜著走過許多路,攙扶著邁過許多坎。我們一起坦然穩妥地,自信溫和地,感受蛻變。

  這次普洱之行,豐富燦爛的少數民族文化同樣給我這樣的感受。拉祜族把葫蘆視為聖物、布朗族將一芽兩葉的茶葉、佤族的原始崇拜仿佛人類童年、傣族用金孔雀表達對美麗幸福與自由和平的渴望。

  他們有不同的圖騰、不同的信仰,然而他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卻能夠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和諧共榮,而且正是這種差異才讓中華文化絢麗多彩、博大精深。

  我們的祖先把相同的語言文字留給我們,不是讓我們一味爭吵,不是讓我們手足反目。我們需要做的是守護好我們的中華文化、維護好我們的中華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其實在來這個夏令營之前,我一直都想不明白我們相遇的意義。在一些問題上互相交換想法過後依然各執己見,就算是我們能在問題上達成共識又能怎樣呢,畢竟我們並不能決定或者影響什麼。但是真正參與到這個活動之後,我逐漸意識到這種體驗式交流的意義。

  一方面,雖然我們在某些問題上仍然存在爭議,但最起碼我們能夠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知曉各持觀點的原因。能夠深入了解對方,這就是體驗營的意義所在吧。

  另一方面,正如許嘉璐先生所言,如今雖然我們只是高校中的一名學生,我們的力量還非常有限。但許先生相信假以時日,我們有機會成為自己領域的領軍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到那時,當我們每每憶起海峽兩岸訓練營中的點滴,自會儘自己所能維護兩岸關係。許先生的良苦用心使我在感動之餘,對於而今努力成才,日後維繫兩岸的未來願景更多一份篤定。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