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柯文哲説鄭成功精神錯亂挨轟 挑起“臺灣認同”爭論

2016年09月13日 09:01:11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在臺灣被譽為“國姓爺”的鄭成功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在一個研討會上稱,臺灣從350年前就已經精神錯亂,鄭成功就是一個“臺灣精神錯亂”的代表。他對鄭成功的這番評判,很快遭到島內學者、媒體的撻伐。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柯文哲10日出席“臺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到二二八研討會”時表示,他有次Google鄭成功,出來兩個圖片,一個日本浪人,一個是中國明朝官員,其實鄭成功是“臺灣精神錯亂的代表”,爸爸是中國人,媽媽是日本人,他是文人也是軍人,他既是海盜也是官兵,“正確的説法,應該是領有執照的海盜”。柯文哲還聲稱,鄭成功一家人都分裂,家人中有的歸順清廷,也有的效忠明朝。

  “鄭成功如果多活10年,整個亞洲歷史會改變。”柯文哲稱,鄭成功佔領臺灣後,戰略上有兩個思考,一個是西向,打回中國大陸,一個是南向,進攻呂宋,假設當年鄭成功捨棄西向政策,改為現在當局所推的“南向政策”,打下呂宋後,歷史上會出現“兩個中國”,一個叫“大陸中國”,另一個叫“海洋中國”,“歷史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很難判讀”。柯文哲還稱,臺灣從350年前就精神錯亂,名稱什麼都有,有時候叫“臺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臺灣、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國臺灣省、中華臺北、福爾摩沙、臺北文化辦事處”,“坦白講,我都不曉得我現在是誰”。

  柯文哲當天還稱,每一代臺灣人永遠都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我侮辱、批判,以求在新政權之下茍活”;另一個就是“投降、當順民”。從400年曆史來看,臺灣人只要反抗,就會被殺,所以大家選擇當順民,“順民跟順民結婚,生出來的就更順,而我是突變種!”“臺灣很倒楣,周圍都是強國。”柯文哲稱,臺灣歷經鄭成功、中國大陸、日本等統治,挑戰超過臺灣所能負荷,才會造成臺灣如此苦悶。

  對於柯文哲的説法,島內學者、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稱之為“胡言亂語”,他質問柯文哲難道願做海盜的後代?王仲孚分析説,柯文哲否定鄭成功,是因為鄭成功認同明朝,而柯文哲認為鄭成功不應跟大陸有聯繫,不應跟中國的正統歷史有聯繫,“這些都是扭曲歷史、混亂歷史的談話”。

  臺灣學者、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接受臺灣《旺報》採訪時表示,鄭成功幼年時接受完整的中華文化教育和閩南文化熏陶,更將明朝高階政府文化(如六部)複製到臺灣,因此絕對沒有文化認同上的“精神錯亂”。對於柯文哲所説的臺灣人只有兩種選擇,不是自我侮辱,就是當順民。戚嘉林表示,清朝將臺灣正式納入版圖後,在臺灣的漢人積極參加清廷的科舉考試,光在1889年就有4000多人考秀才,錄取132人,當時的臺灣人當官遍及中國各省,完全不是柯文哲描述的自我侮辱、“茍延殘喘”,反而積極參與整個國家的治理。戚嘉林稱,柯文哲只是用傳統綠營的概念硬套,其實臺灣的“精神錯亂”是近年政治引導引發的。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11日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説,鄭成功在收復臺灣抵禦外侮上,在歷史上作為民族英雄,是有定論的,歷史不宜用假設性的方式來推理。朱松嶺表示,這番解構史觀的言論背後可能存在將臺灣從中華民族分離出去的動機,隱藏“臺獨”論述,“欲先滅其國,必先毀其史”,若企圖重塑一套新歷史,使臺灣跟東南亞加強歷史聯結,企圖呼應新南向政策,這種觀點值得警惕。

  “國姓爺的中國心,百折不撓”,《旺報》12日發表評論稱,有人要為“臺獨”精神錯亂合理化,就誣指“國姓爺”也“精神錯亂”。事實上,到臺灣以後,鄭成功改大員為“安平”,以紀念故鄉(泉州安平鎮),設“東都明京”(以示不忘流亡在西南的永歷帝)。就像蔣介石為臺北的街道取大陸地名一樣,都是表示“不忘本”。像“國姓爺”這樣的真漢子,連清廷也不得不承認他從當時荷蘭手中收回臺灣的功績。開臺聖王如果知道後人穿鑿附會稱他“精神錯亂”,可能才感到精神很錯亂呢!

  “你知道是誰在精神錯亂嗎?”臺灣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遊梓翔在東森新聞雲發文稱,你可以不同意鄭成功的理念,但他沒有“精神錯亂”,他知道自己是誰。反觀這些年來,臺灣始終在原地空轉,就是許多政治人物始終選擇“精神錯亂”,不願找到可長可久的解決方案。其實柯文哲説過的“兩岸一家親”就是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但這兩天柯市長又把臺灣人説成“順民”,把自己説成是“突變種”,這段怪異談話和“兩岸一家親”比較起來,難道不覺得有些“精神錯亂”嗎?遊梓翔稱,如果一直這麼“精神錯亂”下去,一面説大陸人民是我們最需要爭取的朋友,一面緊抱“臺獨”理念不放,發表劃清界限甚至歧視詆毀大陸人民的言論,我們當然很難被大陸人民當成家人、朋友。少了這份家人、朋友的情感,要對方多聆聽、理解、欣賞我們更是難上加難,兩岸政治問題更難以解決。遊梓翔奉勸政治人物:與其去騷擾鄭成功,不如想想自己怎麼從“精神錯亂”中走出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