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蔡英文團隊支援率現“死亡交叉” 最大未爆彈還沒拆

2016年08月19日 08:37:4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漁民日前自發前往太平島護漁權,竟遭臺當局阻撓打壓。圖為漁民出發前演講。(資料圖片)

  島內最新民調顯示,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信任度和滿意度都跌破五成,其行政團隊的不滿意度則首次高過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民進黨當局上臺3 個月以來,不改政治挂帥思路,致使兩岸關係趨於冰凍,內政問題堆積,藍綠對峙加劇,因此民調迅速下滑並不令人意外。

  最大未爆彈還沒拆

  5月20日上任時,蔡英文的支援度約為七成。執政將滿百天,臺灣指針民調公司近日發佈民調顯示,蔡英文的信任度和滿意度雙雙跌破五成,分別為49.2%和45.5%。而島內民眾對臺“行政院長”林全的表現是37.3%滿意、40.4%不滿意。

  縱觀民進黨新當局的施政表現,民調下降原因不少,第一個就是無法處理兩岸關係。蔡英文上臺前,宣誓將“維持兩岸現狀”,但如今國臺辦、陸委會之間熱線已斷,海協會、海基會不再溝通,兩岸正式溝通渠道已付闕如,“現狀”顯然已變。

  雖然兩岸迄今仍處於“冷和”,而並未出現“ 地動山搖”, 但臺當局廢“課綱微調”、撤銷起訴太陽花學運等動作,一再加深大陸疑慮;蔡英文接受外媒專訪時,更變相承認不會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未來走向,令人無法樂觀。

  臺灣媒體認為,蔡英文民調大跌的直接導火索是護漁不力。但護漁不力的實質仍是民進黨當局錯誤的兩岸觀。民進黨為了討好日本不惜打壓漁民,為的是“聯日抗中”,背後是把日本當盟友而視大陸為敵的深層思維。

  在這樣的邏輯下,臺當局雖然在言語上不再以疏遠、對抗大陸為務,但實際行動往往背道而馳。這種“政治先行”的決策,必然經不起推敲。比如臺當局力推“新南向”政策,要降低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卻無視多少臺商早在“南向”途中折戟沉沙的慘痛經歷。違背經濟規律,前途自然堪憂。

  兩岸關係是好是壞,影響不但遍及臺灣經濟、政治的各個層面,且關乎島內人心安定和族群和諧。大陸還在聽言觀行,臺當局若仍無意修補兩岸關係,其執政最大的未爆彈就算還沒拆除。

  自相矛盾自我打臉

  民進黨當局施政至今,不少政策前後矛盾,頻現“發夾彎”,也是民調下滑原因之一。這些“發夾彎”之所以出現,多是因為民進黨過去為反而反、顛倒黑白,上臺後卻不得不承認錯誤。

  比如民進黨支援太陽花學運,上臺後更撤銷對學運人士起訴,但就學運反對的“ 兩岸服貿協議”, 當局卻表示“當然要推動”,自相矛盾,令人看破手腳;國民黨前當局進口美國牛肉,民進黨夜宿“立法院”5 天4 夜以示反對,執政後卻表示美國豬肉“哪有能耐不開放”;民進黨力反核能,逼迫國民黨前當局封凍“核四”電站,上臺後島內出現用電危機,即改口要漲電價,且官員還説出要重啟“核一”電站等語,一再自我打臉,誠信無存。

  民進黨飽受詬病的另一個大問題,是熱衷於拼政治而忽略經濟。臺灣經濟增長今年恐怕難保1%,但臺當局的施政重點卻放在政治鬥爭上。利用“立法院”多數席位通過“不當黨産條例”,任用陳水扁“御用”律師顧立雄做“不當黨産處理委員會主委”,誓要把國民黨搞到“一窮二白”、“物理消滅”而後快。就連一些被認為親藍的組織,比如臺灣紅十字會、“特偵組”等,不管其是否對社會有益,也都一一清算甚至廢除。如此施政,顯示蔡英文當選後説的“藍綠和解”,完全是一句虛言。

  臺當局的人事任用也頻頻出現狀況。海基會董事長一職始終“無人認領”, 折射民進黨兩岸政策的窘境;“ 駐新加坡代表” 江春男就任當天酒駕,被迫辭職,折射新官得意忘形之惡狀;又有蔡英文提名的“司法院正副院長”遭到民進黨“立委”強力杯葛而退出提名,顯示蔡“綠營共主”地位開始動搖。

  民進黨執政開局不利,深層原因還在於意識形態。當年以街頭鬥爭起家、以製造仇恨拉票,執政之後卻發現尾大不掉,從前種種都成了今天建設的障礙,既然不好意思全盤推翻過去的主張,就只好繼續“破而不立”下去了。

  阿扁覆轍並不遙遠

  跟馬英九、陳水扁不同的是,蔡英文面對民意顯得很“淡定”,一如她在選舉時以“下一題”回應記者提問那樣,聽而不聞,無動於衷。島內媒體人王尚智近日撰文指出,馬、扁兩人當年至少“ 頻頻擁抱民意、展現誠意修補”, 蔡英文近來卻是愈發“ 回避群眾、回避輿論”。

  王尚智説,蔡英文就職後,歷經的都是重大到令人咋舌的比如“雄三誤射”風波、南海國際爭端各種大衝擊,而基層民間群體的生存利益至今也隨之“晃動未停”。但蔡英文本人與行政團隊,對此卻是一派“懶得多言、請自找出路”的嘴臉。這樣的態度,已令民進黨執政的倒數計時器上仿佛浮現出“2020”的數字。

  臺灣《中國時報》社評則擔憂,蔡英文若無法阻止民調下滑,可能會走上陳水扁的老路。陳水扁也是執政幾年後,發現經濟難有起色、民調迅速下滑,就轉而擁抱深綠,變身“麻煩製造者”,走上“烽火外交”、挑釁大陸的不歸路;而在2007 年陷入貪腐風暴後,陳水扁更祭出“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作為綁架臺灣的最後一搏。無獨有偶,近日“獨派”與親綠媒體也開始炒作“入聯”,呼籲蔡英文當局以臺灣名義“入聯”。當蔡英文民意支援度降低、領導力衰退時,能否抗拒深綠召喚,拒絕以“悲情牌”凝聚支援者團結呢?

  社論説,對此,我們要提醒蔡英文,不要忘了2008 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陳水扁原想借“入聯”“神力加持”,最後卻演變成“小鬼纏身”而陷入崩盤。“入聯”牌非但不是蔡英文的政治解藥,反而是危害全局的臺灣毒藥。社論更進一步指出,蔡英文的兩岸佈局不能再拖了,“臺灣一切問題的根源在兩岸”,臺當局拋棄錯誤主張,爭取與大陸和解,方是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