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對話賴尚龍:一段超越兩岸的傳奇故事

2016年08月05日 08:44:51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臨近立秋,京城的氣溫卻逼近35攝氏度。

  來京參加藏學研討會的賴尚龍,3日被記者擁簇在會場外“答疑解惑”,早已滿頭大汗,露出倦容,但聲線依舊高亢。很難想像,眼前這位長者的一生,成就了一個橫跨兩岸的傳奇故事。

  在臺灣高雄的眷村長大,考入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系,服兵役時效力於特種部隊,賴尚龍的前半生一直接受臺灣的精英教育,更被同儕視為“精英中的精英”。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他到美國匹茲堡卡耐基梅隆大學繼續攻讀學位,接觸到中國大陸的報刊、雜誌以及魯迅、巴金的文學作品,對大陸有了新認識;七十年代初,賴尚龍參加“保釣”運動,愛國熱情激發,之後更有機會隨“保釣”人士“登陸”參訪。

  他告訴中新社記者:“第一次登上長城時熱淚盈眶,那時恨不得親吻祖國的土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時任常駐聯合國代表陳楚需要一個英語好、懂西方經濟、有資本主義國家生活經歷的人代表祖國擔任聯合國經濟事務專員,彼時在威斯康星大學教經濟學的賴尚龍臨危受命,本來是充當“救火隊員”,結果這個角色一扮上就將近30年。

  這一超越黨派、超越兩岸、超越意識形態的舉薦,也常被後來者盛讚高瞻遠矚,亦難能可貴。

  賴尚龍説,他遇到了好機遇,從此改變了人生軌跡。

  在擔任聯合國合作發展部高級經濟事務專員、首席經濟事務專員,聯合國副秘書長特別助理等職期間,賴尚龍主管監督、設計、管理、執行、評估的項目年均150個,總預算約8500萬美元。聯合國工作人員在加入之前需宣誓,不受政府指令,只代表國際利益。外媒評價,在這個舞臺上,賴尚龍把國際主義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因代表對岸在聯合國工作,賴尚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臺當局“拒絕入境”,和臺灣的聯繫也越來越少。相反,此間他和越來越多的大陸人成為工作上的夥伴、生活上的摯友。近年來,賴尚龍已能自由往來北京、臺北,對這兩個地方,他都有極深的感情。

  “北京有同我在聯合國一起工作數十年的朋友,有各個行業與我結識的至交;臺北有數十年未見卻彼此牽掛的老同學,有一起在金門當兵、出生入死的戰友。因為有人,我對北京、臺北都割捨不下。”

  談到當前的兩岸關係,已從聯合國要職退休的賴尚龍説,兩岸和平發展的局面來之不易,如今的芥蒂多緣于兩岸民眾相互了解不夠。“大陸為臺灣人提供這麼多機會,臺灣人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大陸,多來往、多交流;而大陸在經濟體量來到世界第二後,應更多輸出軟實力,在獲得臺灣同胞思想認同上多做努力。兩岸中國人,種族、文化、血統都一樣,總有一天會走到一起。”

  聊天最末談到父親,頭髮已花白的賴尚龍倏地激動起來,雙眼漲紅。

  從1968年離臺到1993年返臺為父親奔喪,賴尚龍25年間只在紐約見過父親一次,而那時父親卻常因其工作在臺遭受非議。賴尚龍哽咽地告訴記者,幾十年來,在不同身份、意識形態間轉換,始終謹記父親警言: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作者 楊程晨)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