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知識群體:去中國化史觀將傷害兩岸和平

2016年07月08日 08:52: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伴隨臺灣新當局上臺,教育主管部門“喊停”課綱微調等種種去中國化舉動挑動著兩岸關係中反“臺獨”這一敏感神經。臺灣《旺報》7日舉行“兩岸文化臍帶不能斷——正視臺灣去中國化亂象”論壇,就此展開討論。

  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亞中指出,兩岸民間尤其是青年之間的情感已不只是表面差異。3年前為開展課綱微調,他曾就20歲至29歲臺灣青年的文化認同做過詳實調查併發現令人憂慮的現象。例如,關於“清代巡撫劉銘傳是本國人或是外國人”的問題,有55%選擇“本國人”,另有38%已將這個為臺灣現代化作出很大貢獻的歷史名人視為“外國人”。

  張亞中認為,去中國化在民進黨等勢力的推動下步步推進,該黨執政後或將加速推動所謂“柔性臺獨”或“穩健臺獨”。但這對臺灣就是好事?張亞中説,文化的連結斷裂,兩岸衝突、動蕩的可能性只會更高。

  生活、任教于臺灣南部的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主任吳昆財歸納,“以多元價值掩蓋去中國化”是推動“臺獨”影響的重要手法。例如,歷史教科書拿出“追求學術中立”的漂亮名稱,刪去了荷蘭、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前已有大量漢人移民來臺的歷史,其目的是便於把鄭成功、蔣介石和西方殖民者一同打成所謂“外來政權”。

  他説,為一個目標而奮鬥的意識是可以營造、形塑的,教育在無形中發揮這樣的功能。中華文化本應該是臺灣社會賴以存在、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在臺灣不少政治人物不在乎,有些做法已不只是去中國化,甚至根據需要改寫臺灣歷史,是去歷史化。

  臺北市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徐正文有三個孩子,分別在大學、中學和小學就讀,能清楚感受到課綱變化帶給孩子的影響。

  他從中看到了一些力量“欲亡其國先亡其史”的用心。譬如大談“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不提“十大建設”、“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甚至幾乎完全抹掉蔣渭水抗日、霧社事件,正是在細微的詞語、材料變化中完成對青年一代的“洗腦”教育。

  張亞中指出,為了臺海長久和平,兩岸有識者應認真排除成見,通過加強青年交流、增進文化歷史連結、揭露民進黨“假多元、實壟斷”的教育政策等工作,來正面面對去中國化亂象。

  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認為,被選舉、扭曲的教育政策所撕裂的認同,應努力透過文化將其縫合回來;應恢復原來就屬於“中國”這一概念的豐富意涵,而不僅限于政治這一維度,設法引導兩岸民眾共用中華文化。

  如果拉長時間維度,吳昆財認為,文化的基因非人為可改變,中華文化在兩岸生根、發芽、茁壯,臍帶不可能任人操縱。經過時間的沉澱,臺灣民眾還是要去思考“我從哪來”。(記者 劉舒淩 陳孟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