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梅”開兩岸 師生情長——梅葆玖先生的兩岸往事

2016年04月27日 08:0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出生於1894年也就是甲午海戰爆發之年的梅蘭芳先生一定不曾想到,120年後的又一個甲午年,被稱為“雙甲之約”的紀念梅蘭芳大師誕辰活動從大陸辦到了寶島臺灣。這也是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最後一次到訪台北。

  “家父曾經在許多地方演出,但讓他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機會來臺灣演出,看看他的老朋友。”“我代替他實現心願,臺灣還有我的開門弟子,也是一種特別的緣分。”那一晚,梅葆玖先生站在臺北“兩廳院”的舞臺上這樣説。那是2014年8月8日,恰逢梅蘭芳先生的祭日,在場的戲迷得見梅葆玖真人,又聽到這番話,掌聲雷動。人群中來自大陸的“70後”戲曲製作人呂俊也牢記下這番話,後來成為兩岸“梅派”交流的推手。

  時間倒回至1982年,臺灣出生、學戲多年的魏海敏在香港看了一場演出,這是一場改變她舞臺命運的演出。

  據魏海敏回憶,這是改革開放後京滬兩地京劇院團第一次聯合赴港演出,梅葆玖和童芷苓帶領北京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的名角們在香港新光戲院連演了半個月。當時魏海敏雖已是臺灣小有名氣的“全能旦角”,但對自己所從事的京劇藝術認知不深,甚至覺得前途渺茫,但那次梅葆玖先生的表演深深震撼了她。她感慨:“太美了,京劇原來也是可以這樣演的。”那以後,她認定志業,許願要拜梅葆玖為師。

  直到1988年,梅葆玖再次赴港演出,魏海敏才有幸拜會了他。這一次,來自臺灣的姑娘“很大膽”地提出了拜師願望。沒想到,眼前的梅老師聽了她的唱段,後來竟然同意了。

  作為梅葆玖的第一個弟子,魏海敏正式拜師行禮,是在兩岸恢復民間交流交往的上世紀90年代初。1991年6月20日,魏海敏在北京前門飯店根據梨園界的傳統禮儀,拜梅葆玖為師,成為梅派傳人。那一天,京劇界的前輩大師馬少波、張君秋等齊來祝賀。梅葆玖特意播放了梅蘭芳先生談藝的錄音。這是來自海峽彼岸的魏海敏第一次聽到梅蘭芳大師講話的聲音,她喜極而泣。

  1993年和1996年,梅葆玖先生曾兩度赴臺。魏海敏回憶,1993年,梅葆玖先生初登寶島,在臺北中山堂演出,主題是“流派傳人”,一票難求。“尤其,老師是梅蘭芳大師之子,這個身份是焦點之中的焦點,好多好多人來找他,幾乎有求必應,後來他嗓子都啞了。臺北觀眾喜歡他,觀眾中有各界名流,也包括當時一直蟄居臺北的張學良先生。”

  魏海敏還記得,伴隨著1993年的那次演出,還有一場激動人心的會面——那就是京劇名伶顧正秋與梅葆玖先生的重逢。顧正秋是梅葆玖的師姐,1948年隨劇團到臺灣演出,後因戰火四起、無法返回大陸,留在臺北。直至1993年,顧梅兩人重逢,感慨萬分。

  1994年,魏海敏到北京協助師父復排《太真外傳》,梅葆玖將長達四本的連臺本戲《太真外傳》濃縮成一本,原劇中最精華的唱腔盡數保留。這對後來《大唐貴妃》的誕生,也有重要影響。據了解,對於這類大戲順利復排,臺灣資深“梅派”票友們珍藏的早期劇本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到了1996年,梅葆玖先生第二次赴臺,專門輔導魏海敏排演《龍女牧羊》,這部作品是梅蘭芳大師生前構思但未及出演的劇目之一。在梅葆玖的支援下,魏海敏開始嘗試對梅派表演進行傳承與發展。

  2008年6月,梅葆玖先生再度赴臺。當時,魏海敏正在臺北舉行“魏海敏古典劇場”演出,一人擔綱四齣京劇青衣大戲,有程派的《鎖麟囊》、張派的《狀元媒》、荀派的《坐樓殺惜》、梅派的《生死恨》,梅葆玖先生特意前來壓陣。他絲毫不覺得學生只能唱梅派戲,反而鼓勵魏海敏應博採眾長。最後一場,他還著便裝親自登臺,與魏海敏合唱《坐宮》選段。

  當時的大陸駐臺記者還記錄下梅葆玖先生與臺灣大學生的交流對話。在臺北科技大學的講座上,梅葆玖先生講解:“人們説梅派唱腔甜潤、優美,我認為梅派的精髓在於深刻刻畫角色人物,服裝、動作、唱腔都服從人物刻畫。梅派表演講究豁達、寬容、真心。演戲,演到最後,演的是文化,不是技巧。以技巧托住文化,才是最高境界,否則就是‘術’。”

  梅葆玖還告訴臺灣戲迷,自己從藝以來,“最開心的是與父親同臺演出,演出後吃夜宵時父親説‘今天演得還不錯’”。“最難忘的是,與父親同臺演出後,父親指出我的不足之處。”他還向臺灣大學生講述了抗戰期間父親蓄鬚明志的感人細節。

  2011年,在“梅葆玖與魏海敏——遇見百年梅派”系列演出中,梅葆玖再次在臺北登臺,唱的是《大登殿》《紅鬃烈馬》等。當時他已77歲高齡。

  到了2014年8月8日的“雙甲之約”,梅葆玖先生儘管只是登臺講話未開唱,但一番肺腑之言,擲地有聲。此後,魏海敏和呂俊等兩岸戲曲人又多次合辦“梅派”傳承工作坊,在北京、上海、臺北等地,繼續推進京劇文化交流。

  而今梅葆玖先生仙逝,魏海敏對記者説:“我和老師之間的師生緣,仿佛是兩岸之間在隔絕又復通之後,傳統文化藝術的血脈又接通了,是難得的、不可思議的。”她認為,師父畢生的願望之一,也是“讓京劇文化的血脈,在兩岸生生不息”。(記者許曉青)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