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老字號小吃沿知名景點分佈 逛臺南品古早小吃

2016年02月17日 13:16: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老字號小吃沿知名景點分佈逛臺南品古早小吃

  度小月擔仔面。

  安平豆腐花。

  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味道的一個詞,也可以理解為“懷舊的味道”。濃厚的古早味道是臺灣美食最大的特點。沿用過去的製作方法,選用簡單健康的食材,不加化學添加劑的古早味小吃是遊客最為推崇的臺灣美食。

  若想品嘗最地道的古早味臺灣小吃,那麼臺南則是必不可少的一站。臺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隨便一間小吃店,若沒有個二三十年曆史,都有些拿不出手。大部分老字號小吃沿著知名景點分佈,漫步臺南,足以一路風光,一路美食,無比愜意悠閒。

  安平:古堡、樹屋與豆花

  安平古堡又稱熱蘭遮城,建於西元1624年,如今是臺南人氣最高的旅遊景點之一,既可以欣賞風光,了解歷史,又可以遊逛老街,品嘗美食。

  安平古堡內的臺灣城殘跡,為臺灣地區最早的城堡,其城壁構造係以糖水、糯米汁搗合牡蠣殼灰、砂土等迭磚而成,被稱作“三合土”,顯示了過去勞動人民的智慧。

  原本只是想參觀古堡的我們,在前往安平的路上被計程車司機埋怨,不吃豆花怎麼能叫做到過安平,“走,我帶你們去吃豆花”。

  安平的同記豆花十分出名,不僅有傳統豆花和鮮奶豆花,還有養生的竹炭黑豆豆花,折合人民幣六七元一碗。豆花口感細膩潤滑,蜜糖香濃又不會過甜。

  這碗豆花背後的故事也十分有趣,三十多年前,安平還是個除了古跡之外貧窮落後的小村落,安平豆花的創始人黃慶同彼時只是名普通工人,為討生活決定賣豆花,沒想到豆花一賣就是幾十年,更是直接被稱為“安平豆花”。

  離開同記豆花店,過河前行數百步便是安平樹屋。安平曾是臺灣第一大港,歷史上德記洋行後方的舊倉庫,經榕樹氣根百年來盤踞攀附,形成“樹中有墻,墻中有樹”的特殊景象,宛如臺灣版的“塔普倫寺”,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景點。進入安平樹屋的人無不驚奇于樹與屋的渾然天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不影響原有景觀基礎上修建的空中木棧道,自然和人工景觀十分協調。

  赤崁樓:吃擔仔面 逛花園夜市

  赤崁樓是臺南代表性的名勝,原為荷蘭人所建,歷經荷蘭、明朝及清朝的統治。最初被荷蘭人稱作普羅民遮城,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後,將其改為東都承天府,並以赤崁樓作為全島最高行政機構。

  如今紅瓦飛檐的文昌閣與海神廟是赤崁樓標誌性的建築。此外,赤崁樓廣闊庭園是散步的好去處,庭院中擺放著多項歷史文物,尤其是一字排開的禦龜碑,歷史文化價值極高。

  提到臺灣小吃,度小月擔仔面幾乎無人不知。據傳度小月擔仔面發源於清朝時期,由於臺南臨海,故許多人家以捕魚為業,但夏季七、八月時常有颱風侵擾,不易出海捕魚,故將這兩個生計不好維持的月份稱作小月。一些漁家改賣麵食為生,以度過小月,而後“度小月擔仔面”漸漸成了臺南當地一道頗有名氣的美食。

  度小月擔仔面的本鋪老店就在赤崁樓旁邊。該面美味的秘訣在於特製的肉燥,加上用蝦子熬煮的湯頭,另外有一尾蝦、蒜泥、香菜相佐提味,還可以搭配貢丸滷蛋,更加色香味俱全。

  在赤崁樓對面,則是臺南最有名氣的飲品店——義豐冬瓜茶。這家有著半個世紀歷史的冬瓜茶老店,一杯冬瓜茶折合人民幣僅2元,味道醇厚,解暑去火。

  到了每週四、六、日的晚上,從赤崁樓再往北走,就能來到臺南最為有名的夜市——花園夜市。花園夜市約有近400家攤位,規模為臺南市之冠。

  臺南孔廟:學堂旁才是美食天堂

  臺南孔廟是全臺灣最早的文廟,在清朝時一度是全臺灣童生入學之所,佔地面積不大但莊嚴宏偉,古木參天,肅穆幽靜,門前的匾額上書“全臺首學”四個大字。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説,孔廟則是購物美食的重要坐標。多家臺南著名小吃店圍繞在孔廟周圍,正如同每間學校旁永遠都集聚著便宜又美味的食店一般,作為全臺首學的孔廟也不例外。

  克林臺包位於孔廟正對面,已有60餘年歷史,目前則是第三代傳人在打理。招牌的八寶肉包內有香菇蛋黃等餡料,面皮鬆軟,餡料噴香,讓人胃口大開。

  莉莉水果店在克林臺包斜對面,創立於1947年,又是一家有著近70年曆史的老字號。雖然名為水果店,但莉莉水果店最為出名的還是它的冰品。即使是冬日,每張桌子上還是會有一份招牌的芒果牛乳冰。在水果店旁邊,則是名氣不相上下的福記肉圓。莉莉水果店每日下午3時開張,福記肉圓則是每天開到下午6時收檔。肉圓是臺灣傳統小吃,尤以彰化肉圓格外有名。福記的肉圓非油炸的“彰化肉圓”,而是採用蒸制做法,口味更加清淡。

夜市上美食琳瑯滿目。

  夜市上美食琳瑯滿目。

  春節,用旅行犒勞自己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對春節的期待,似乎只剩下七天假期和馬路暢通無阻的“空城計”了。節日期間忙著走親訪友,接待客人,幾天假期幾乎比平時工作還要辛苦。

  今天上午打開朋友圈,發現堂姐曬了幾張海景夕陽圖。她居然跑到了塞席爾獨自旅行。寒暄幾句才知道,年過三十仍然單身的堂姐受不了過年回到家中天天面對操心她婚戀情況的父母和親戚,毅然説走就走,飛到海島享受悠閒時光。

  近年來,身邊越來越多的年輕友人,春節選擇不回家過年,而是外出旅遊。年輕人過年的概念或許比較淡,更多友人選擇折中的方式,帶著父母孩子一起去旅遊。春節期間的朋友圈像是一場境外旅遊攝影展,巴厘島、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等。

  另一個暴露出來的問題是,以往過春節的方式,也讓我們越來越“無聊”了。今年春節檔7天票房達到驚人的34億元,遠超2015年18.8億元的票房紀錄。

  是我們越來越愛看電影了嗎?或許如此,但還有一個隱含的原因是,原本新年伊始應當忙著走家串門的我們,只想好好放鬆,怎奈餐館停業,商店關門,無從選擇,紛紛來到電影院看電影。

  形式和地點對於我們似乎越來越不重要了,春節最核心的概念,是一家人在一起。傳統的年味兒或許確實越來越淡,但便捷的交通和服務讓我們能有更多的餘地選擇自己度過春節的方式,用旅行來犒勞自己,哪怕只是在異國他鄉的賓館發呆也好,老媽不必再操勞地花幾個小時準備年夜飯,老爸不需要再充當多日地陪酒陪和司機,自己也不需要面對親戚們一波波催婚的攻勢。一個愜意漫長的假期,足以讓自己重整精神,面對接下來的一年。(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李雨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