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寫真:金陵“玫瑰”六十七年後跨海重逢

2016年01月28日 14:1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27日離開臺北前,87歲的岳寧茀對中新社記者説,自己這一趟來臺北,是平生第一次坐飛機,為的就是暌違近67年後,能見上老同學邱七七一面。

  岳寧茀是來自北京的中學退休教師。她説,自己過去一直擔心飛機不安全,弟弟為此“嘲笑”她,“邱七七的魅力不小啊,你都敢坐飛機了”。邱七七則笑著説,她們倆為的,是那一段友誼。

  同窗之誼始於60多年前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作為當時中國有名的女子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總共培養出999名畢業生,有999朵玫瑰之稱。

  當時岳寧茀在外文系,邱七七在中文系,兩人因同上吳組緗先生的國文課而結緣,一個浪漫主義、一個現實主義,雖作品風格迥異,但一同受到吳先生的讚賞。

  1949年4月22日,南京城解放前一天,兩人分別離開校園,從此天各一方。而學校和對文學的愛好在兩人的人生旅途中,留下鮮明印記。

  岳寧茀沒有放下文學創作,曾出版作品集《晨昏漫筆》。邱七七不但成為作家,還與來臺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同學們,共同在臺灣創辦了頗為成功的金陵女中,林青霞、鄧麗君都在此學習。如今她依然擔任金陵女中的監事。

  67年裏,文字、小小物件寄託著她們綿長的思念。當日分別時,邱七七曾贈胭脂盒、手絹,暮年的岳寧茀寫詩回憶,“胭脂包包小手巾,伴我流離萬山奔。開匣不知雙淚下,天涯何處覓斯人”。邱七七則保存著離開南京後、岳寧茀于顛沛流離中寫給自己的六封信。她感慨説,能在那個動亂的時期收到這六封信,“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喜愛閱讀的岳寧茀多年前從林海音女士、蘇雪林教授的文章中都看到過邱七七的名字,“是否還能有重逢之日”的殷殷期盼讓其學生劉海玲記在心上,去年3月在各種機緣巧合下,兩位同學隔海聽到老友的聲音。

  通過電話和偶爾兒孫幫助下的視頻連線,北京、臺北兩個家庭間聯繫不斷。在臺北家中,邱七七接受記者採訪時笑説,有時電話一打就是半天,她擔心電話佔線太久,但兒女們都安慰她儘管説,沒有關係。

  本月23日,岳寧茀帶著自己的女兒、外孫女、曾外孫女一家四代人來到臺北與邱七七再次相見。相聚4天,從晨起離開飯店到晚上休息前,兩位老人幾乎都“宅”在邱七七家中。

  文學依然是兩位老人的話題。記者看到,一本邱七七所作《陳誠傳記》,岳寧茀認真地留下許多處批註,在書末還用小楷寫下滿滿一頁的評語。

  邱七七到臺灣後,多年致力蒐集抗戰歌曲,編成《戀戀歌聲》出版,副題更巧妙取為“七七唱七七”。與岳寧茀重新聯繫上以後,兩人在電話裏時常一起唱當年的抗戰歌曲。

  臺北聚首的幾天,歌聲更時不時從邱七七家傳出,她還請來女作家合唱團的夥伴們來家裏。《畢業歌》、《遊擊隊之歌》,幾位老人連唱了好幾首,停下來相視一笑,“再來幾首?”歌聲又再度響起,“你是黃帝的子孫,我是中華的遺胄”,“我們要為民族戰鬥”。

  “有的歌好幾百字,我們幾十年了一個字都不會忘記,都印在我們的血液中”,邱七七説,從青年到老年,她們的熱情依舊。“生命的冬天來了,但春天在我的心裏”,岳寧茀補充説。

  臨別時刻,已經走出邱七七家大門後,岳寧茀又返身再度和邱七七擁抱。一聲“珍重”,是兩位老人相互的囑託。來年再相會于北京或臺北,是她們新的期待。(記者 陳悅 劉舒淩)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