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移動支付卡位戰 臺灣為何慢了半拍?

2016年01月28日 08:1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近日,微信支付與華南銀行達成合作,正式進入臺灣市場,首波就有1萬個據點加入,包含連鎖超商、大型百貨公司、計程車與觀光地區的中小型商家等等。這是繼支付寶後,入島的第二家大陸第三方支付平臺。移動支付時代的來臨,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支付生態體系,移動業者、零售商、銀行、第三方支付業者等都想搶食這塊蛋糕,但是以一向頗以科技業為豪的臺灣,卻在支援移動支付服務方面慢了許多。

  據媒體報道,大陸游客習慣使用手機支付消費,“跨境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消費模式開通後,一年約含600億元新台幣的商機。事實上,移動支付在臺灣已熱議多年,但島內直至2015年5月才開始正式實施《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同年第三方支付業者如歐付寶、樂點、智付寶等陸續提出業務申請,相繼拿到電子支付許可執照。

  不過,島內有業者反應,雖然目前法令已經開放,但要真正實現移動支付還存在兩大障礙,令他們望而卻步。一是買賣雙方必須是同一家電子支付機構的會員;二是儲值需用現金,無法刷卡或從銀行轉到虛擬賬號。

  “這太不合理了!假設我要在某家網路平臺購物,除了是平臺會員,還要成為智付寶、歐付寶或樂點會員才能刷卡,這是不是太麻煩了”有相關電子支付業者指出。

  另外,業者也抨擊,“金管會”高喊要減少民眾使用現金比例,卻不準從銀行帳戶把錢轉入電子虛擬賬號儲值。相較大陸的支付寶可通過各家銀行網路系統直接把錢轉入,臺灣的電子支付賬號儲值必須經由ATM轉賬、或是到便利商店繳費,無法一氣呵成在網路上完成。也正因這些障礙的存在,造成已經拿到營業許可的歐付寶、樂點、智付寶3家公司,卻至今還未開業。

  相對於島內業者對採用本土移動支付的興致缺缺,陸客帶來的跨境支付商機倒是滿滿。去年底的“雙十二”,支付寶在臺灣正式開通“手機掃碼支付”。陸客從步入桃園國際機場買電信預付卡、搭計程車、在寧夏夜市品嘗小吃、買伴手禮,都不必掏現金,打開“支付寶錢包”App 就能付款。據臺灣之星統計,上線才一天,支付寶交易就佔總交易量的6%,並帶動業績成長一成。

  臺灣市場還被眾多國際第三方支付包圍著,比如美國ebay的PayPal,蘋果公司的Apple Pay,韓國網際網路集團NHN的Line Pay,這些都會進一步擠壓臺灣自己的第三方支付空間。

  此外,島內消費者態度消極,也降低商家投資新興支付設備的意願,讓臺灣移動支付始終停在雷聲大、雨點小的階段。根據臺灣資策會去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全臺有超過六成的智慧手機用戶聽過移動支付,但實際在使用的消費者僅佔整體的4.8%。主要原因在於,現行交易工具選擇太多,民眾大多沿襲固有的交易習慣。例如在便利店7-11,可使用現金、一卡通、悠遊卡、icash、信用卡等方式結賬,連7-11此前與PChome旗下的拍付國際合作發行的 Pi 移動錢包也乏人問津。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胡石青分析説,兩岸電子支付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差距,與島內社會的保守自閉心態有直接關係。在現在的島內社會氛圍下,臺灣有關部門從規劃法條時就以防弊為優先,無視現代服務業超越創新的客觀要求。

  島內有輿論認為,2016年可能會是臺灣“電子支付”元年,臺灣能否在電子商務領域向前邁出一大步,關鍵還得看能否克服保守自閉的心態。(俞菁 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