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總統府廣場前為受傷民眾療傷換藥。新華社記者袁滿攝
不離不棄,無愧于救死扶傷的天職
震後的太子港,囚犯越獄,匪幫火拼,安全形勢高度緊張。救護隊駐扎的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營區外時常傳來槍聲。“在這里,從平靜到危險的過渡只需要一秒鐘,”負責救護隊武裝護衛的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隊員侯輝仟說。
在海地的半個月時間里,救護隊頂著驕陽,堅持在悶熱的帳篷里出診,每天一幹就是七、八個鐘頭。他們用自己赤誠的心去溫暖海地災民眼中的悲涼,彰顯著人道主義的光芒。
30歲的讓娜·拉岡達已經懷孕8個多月,地震時她被碎石絆倒,重重地摔在地上,腹中胎兒是否安好是她最大的牽挂。
1月27日,讓娜躺在救護隊隊員、產科護士長陳聲容面前,生平第一次接受產檢。“我的肚子總是疼,孩子會不會出事?我睡不著,”讓娜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擦著眼角的淚水。
“胎心是好的,每分鐘132下。” 陳聲容俯在讓娜的肚子上,用一支木制的聽筒仔細地聆聽著那個剛剛經歷過地震驚嚇的胎兒的每一次心跳。隨後,陳聲容又給讓娜做了B超檢查。“胎兒頭部是好的,脊柱發育也是好的,安心等待寶寶降生吧,” 陳聲容攬住讓娜的脖子,扶著她的手臂,慢慢地把她從床上扶起來,轉身對翻譯說。
陳聲容從事婦產科護理工作20多年,2005年還參加了赴利比里亞維和任務。她迎接過數千個新生命的降臨,為無數家庭帶去了歡樂。
“最容易受傷害的就是婦女和兒童。在我眼里,他們就像自己的姐妹和孩子,我想盡我的最大力量去幫助他們減輕痛苦。我希望海地人民能感受到中國人民的關愛,同在一個地球村,他們不孤單,”陳聲容說。
2月1日,開設馬伊斯卡戴診點第一天,救護隊收治了一個右腳患壞疽的老人。老人61歲,名叫安托萬·圖桑,退休前是太子港著名的心理醫生。地震中,他的右腳被石頭砸傷,之後一直沒有得到治療,傷口化膿感染,右腳腫得像橄欖球。他的女兒和妹妹架著他的雙臂,輾轉幾個街區,找到中國救護隊。
隊員劉青用剪刀輕輕剪開老人包在腳上的破布,傷口已經發黑,散發惡臭。老人不敢看自己的腳,嘴唇微微顫抖著。他低聲問翻譯:“是不是要把我的腳切下去?”劉青需要先將創口外層腐肉一點點除掉。救護隊隊長王與榮緊握著老人的手鼓勵他。但藥棉一觸到創口,老人的表情就很痛苦。劉青見他眉頭緊皺,就用藥棉一圈一圈慢慢地打濕創口外圍,然後再逐漸涂抹創口中心。“這樣可以減輕痛感,”劉青說。
兩天後,老人自己拄著拐杖來換藥。他告訴記者:“找中國救護隊之前,我感覺自己的腳已經‘死’了,今天早上我發現傷口已經開始消腫,不再火辣辣地疼了,中國人救‘活’了我的腳。”王與榮給他開了兩天劑量的消炎藥,並叮囑他5日再來換藥。老人興奮地與王與榮擊掌表示感謝。
54歲的楊振洲是救護隊中的老大哥,是全軍知名的防疫專家。到達太子港不到一天,楊振洲就採集了20多只昆蟲標本,逐一進行病原分析。“海地天氣炎熱潮濕,蚊蟲很多,容易發生登革熱、瘧疾、絲蟲病等蟲媒傳染病,我們要盡快掌握當地蚊蟲的種類和帶菌程度,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防疫消殺工作,”楊振洲邊說邊舉著電蚊拍幫隊友驅趕蚊子。他覺得蚊子問題是了解研究海地疫情的風向標。每到一個巡診點,楊振洲都會帶領隊員對四周進行防疫消殺,每次任務結束,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都被汗水打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楊振洲和隊友們在馬伊斯卡戴災民安置點找到了12位志願者,教授他們如何正確配制藥物、使用噴霧器,並指導他們進行多次徹底消毒防疫。
老楊的熱情感染了每一位志願者,工作之余,這群海地青年總會圍著老楊,歡聲笑語不斷。救護隊撤離前,老楊把帶來的所有防疫器材和藥品留給了這群徒弟。“有了這一支不走的‘防疫隊’,我可以放心了,”楊振洲說。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最需要的”
2月1日,中國救護隊移師馬伊斯卡戴災民安置點,這里容納了近萬名災民,有國際社會援助的白色帳篷,也有災民自己用樹枝和塑料布搭建的簡易棚。隨處可見的垃圾,多如烏雲的蚊蠅,散發臭味的污水,地震中逃出鬼門關的幸存者棲身在這里,白天在太子港烈日下飽受煎熬,夜晚又在涼風中瑟瑟發抖。
安置點自治委員會派出工作人員協助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搭建帳篷、搬運物資、維持秩序。這些工作人員中有的是教師、有的是企業職員,地震摧毀了他們的家園,奪去了他們的親人,他們自己也飽受身體和心理的傷痛。
早上不到7點,安置點內的婦女和兒童自覺排成兩隊等待診點開門,男人們則三五成群地站在救護隊卡車可能停下的地方。等卡車一到,他們爭著幫救護隊隊員扛器材、搬設備、抬藥品。
救護隊年齡最小的隊員王金金剛滿24歲,她對救護隊進入馬伊斯卡戴安置點第一天的場景念念不忘,“知道我們要到安置點出診,災民們早早就聚集在安置點專門辟出的空地上。我們的車開到那里時,人群中爆發出歡呼和掌聲,他們幫我們抬器材。在我們要搭帳篷的草坪上,滿地都是被人隨手丟掉的廢塑料瓶、碎紙和塑料袋,轉眼間,地上的雜物被大人孩子們收拾得幹幹凈凈”。
經歷了災難的孩子們好奇地注視著這些佩戴紅十字袖標和五星紅旗臂章的軍人。大人們忙著幫助中國救護隊,瘦小的8歲男孩喬治·菲蘭多也走到卡車前想幫著搬東西。他說:“我不認識他們臂章上的紅色旗幟,不過我知道,這里來的是好人,是來幫我們的好人。”
19歲的達尼埃爾·薩爾瓦多自願參加了馬伊斯卡戴安置點的防疫隊,2月3日上午,他和其他11名隊友跟著救護隊防疫專家賈瑞忠在帳篷區里消毒防疫,不到兩個小時就在整個安置點里里外外噴灑了一遍消毒劑,“沒有留死角,都噴遍了,”他告訴記者。興奮的達尼埃爾和他的隊友們在驕陽下跳起當地舞蹈,等候就診的人群和著他們的舞步輕聲吟唱。
“真的,我覺得自己在中國朋友的幫助下做了一件好事,你看,我們社區的蚊蟲少了很多。我們知道,腹瀉、瘧疾這樣的病都和這些害蟲有關。我們海地人喜歡歌唱,喜歡跳舞,但這一切只和朋友分享。你們來幫助海地人,你們是朋友。”率真的達尼埃爾邊說邊拉起賈瑞忠教他跳起了當地舞蹈。
“中國你好”、“我愛你中國”。中國救護隊走過的每一個巡診點,當地居民都學會用這樣的話來問候隊員們。最樸素的問候,是他們對中國救護隊最大的肯定。
海地青年聖路易·維爾瑪曾在山東大學留學6年。找到中國救護隊後,他主動幫助救護隊與當地社區負責人溝通,還兼做日常翻譯。他說:“我們在地震中喪失了家園,也差一點喪失希望。我在中國生活學習了6年,那里是我的第二祖國,這次中國派出了最優秀的軍醫來到我的祖國救治我的同胞。我知道中國有句話,‘大恩不言謝’,我想說,中國人民的愛與善意給了我們希望。”
中國救護隊的努力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和海地衛生部的肯定,世界衛生組織海地災後疾病控制會議協調人羅克·馬格盧瓦爾說:“中國救護隊在救治、防疫和疾病預防方面所做的努力卓有成效,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最需要的。”
海地公共衛生部長亞歷克斯·拉森在參觀馬伊斯卡戴災民安置點的中國救護隊診點後說,中國向遭受地震打擊的海地伸出援手,盡顯中國人民對海地人民的兄弟之情。
拉森說,中國赴海地醫療防疫救護隊業務嫻熟,紀律嚴明,工作卓有成效,將成為今後進入海地的外國醫療隊的表率。他還高度評價中國救護隊將臨床診治、防疫和實驗室診斷相結合的做法,認為此舉非常有利于在地震災區預防傳染病暴發。
聯合國駐海地穩定特派團(聯海團)臨時負責人埃德蒙·穆萊特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在海地地震發生後,中國政府率先派出了救援隊和醫療人員。海地距中國那麼遙遠,中國政府能作出如此迅捷的反應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此我深表感謝。”
海地總統勒內·普雷瓦爾7日在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表示,感謝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來海地開展醫療救治工作,他們在太子港開設的流動醫療點救治災民,為醫治震後創傷發揮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