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引爭議 買不起引人深思

時間:2009-12-04 09: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4日電 房價的高漲、購房優惠政策即將到期、《蝸居》的熱播,註定即將進入尾聲的2009年樓市不會冷清。而華遠地産董事長任志強再次放炮“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給正在合租房中一邊看《蝸居》一邊舔傷口的“蝸居一代”再撒上“一把尖酸毒辣的鹽花”,再次引發各方對樓市話題的熱議。

  2009成樓市漲價年?

  漲價是2009年樓市的一大關鍵詞。以北京為例,從今年春節之後的“小陽春”,到“紅五月”、“金七銀八”,再到一手房9月成交的小幅收窄、10月的小幅回升,漲價,成了貫穿今年京城樓市從年初到年末的主線。

  《蝸居》中買房引發的事件正在現實中上演,高房價令家的夢想漸行漸遠。於是,《瀋陽晚報》以《年輕人買得起房才是歷史進步》題的評論稱,與西方相比中國民眾更渴望定居,社會發展、技術進步了,社會財富多了,勞動者收入當然應越來越高,與房價之間的比例當然應越來越適當。以絕對收入而論,應該保證中國年輕人買得起房,擁有全面提升一己以及家庭生活品質的能力。

  年輕人為何買不起房?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房價太高,而且持續上漲,超過了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形成的購買能力。他稱,2008年在我們全國統計,中等收入戶的房價收入比為8.23,已經不具備購買房屋的能力。包括中等收入居民在內,中低收入的居民佔全體居民的60%,加上每年需要向城鎮轉移的農民人口,85%的家庭沒有購買住宅的能力。房價與居民購買房屋能力之間的關係在惡化。

  《南方日報》的評論稱,任志強的邏輯表面很有道理,然而他忽略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國傳統,上世紀80年代的普遍窮困人民可以忍受,今天的房地産資源卻嚴重分配不均,這就是問題所在。正如《蝸居》的劇情:蝸居可以忍受,因為蝸居而失去女人卻讓人無法忍受。評論還指出,在由“蝸居”引發的關於高房價的社會大批判中,房地産商不過是這個被攻擊的堡壘最週邊的哨兵,他們被無數口水打成了篩子,但是被腐蝕的權力躲在北京上海的豪華樓盤背後獰笑,卻沒受到任何指責,任志強不該承擔所有潑來的污水。

  買不起房之後怎麼辦?

  高房價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有媒體做出的調查顯示,78.4%的“80後”女性認為,2009年的最大困擾是“房價過高,無力購房”。那麼,買不起房的中國青年非得蝸居嗎?大河網的述評稱,中國有句俗話説: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居住屬於自己的房子裏早已成為安居樂業的不二的標誌,不管中間幾多辛酸和無奈,勤儉節約,只為能早日積攢足夠的支付房産的錢,也就開始“房奴”的生活。

  對於“年輕人會不會成為被高房價壓垮的一代?”的問題,《錢江晚報》刊出的文章指出,壓垮,至少還有過掙扎與反抗,我就快連反抗都看不到了,有的只是被“招安”的順從,理想還來不及張揚就已經墜入了物質生活的艱難。讀了十幾二十年書,最終與最初的目標退化(或者説進化)成在杭州或者是其他任何一個城市擁有一套房子。

  而《西安晚報》的文章則指出,現在戶口往往與産權房聯繫在一起。如果沒有産權房的人就如同“二等公民”,再怎麼説“年輕人沒必要都去買房”都沒有説服力的。沒必要都去買房,就需要政府建設大量的廉租房,但是讓政府放棄土地出讓金、其他收費等可控費用,除非對政府的政績考核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否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要讓國人認同“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但誰來為年輕人提供“就該買不起房”的社會條件呢?

  實際上,應該不應該與是否買得起房,歸根到底都是房價的問題。對於高房價的危害,《上海證券報》的文章指出,高房價阻礙了居民的消費升級,削弱了消費增長的後勁,使刺激消費的政策受到很大干擾;同時,還影響了城市化進程,加劇了貧富差距,使巨大的消費潛力得不到釋放,已成為當前制約消費擴張的最大阻力。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