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駐新疆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與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紀實

時間:2009-07-28 09:49  來源:新華社

  天山雪松根連根 各族軍民心連心
——駐新疆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與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紀實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28日電  新華社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

  從和平解放新疆到戍守萬里邊疆,從維護社會穩定到推動經濟騰飛,60年來,駐守新疆的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始終與新疆各族群眾心心相印,風雨同行。

  “天山雪松根連根,各族軍民心連心!”這首從天山南北唱響大江南北的歌曲,是新疆軍政軍民關係的生動寫照,是邊關各族軍民共同表達的永恒心聲……

  浩瀚無垠的戈壁,揮灑下共謀幸福的汗水

  一支部隊與一個維吾爾族村莊連續幫扶40年的故事,在少數民族群眾聚居的南疆廣為傳誦。

  新疆軍區某炮兵團自組建那天起,就與疏勒縣巴仁鄉十六村結成了幫扶對子。40年來,黨委班子換了一屆又一屆,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與少數民族鄉親“串親戚”的習慣始終沒變。

  抓教育、幫思想,抓科技、幫致富……持續不斷的接力幫建,使這個原本社會治安混亂、文化教育薄弱、經濟發展落後的貧困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平安村,跨入全國“文明示範村”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奔小康文明示範村”的行列。

  傳誦在古城疏勒的雙擁佳話,僅是駐疆部隊長期以來支援地方,促進各民族和諧共處、穩定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新疆這片約佔全國總面積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著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47個民族。

  歷史一再證明,無論是邊疆的穩定還是發展,都離不開親如一家的民族和睦和堅如磐石的軍民團結。

  戍守邊疆建設邊疆,來自人民服務人民。

  1949年10月,伴隨著第一兵團7萬大軍揮師入疆的步伐,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西北亙古荒原的寧靜。

  八一鋼鐵廠、八一毛紡廠、八一糖廠、八一麵粉廠……進疆部隊靠節約一粒米、一兩油、一尺布創辦的19個大型現代化工礦企業、76個小型工廠,奠定了新疆現代工業的基石。

  戍邊官兵用血汗建成的這些廠礦企業,1953年被毫無保留地移交給了地方政府。如今,在改革開放中飛速發展的八一鋼鐵廠,已跨入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的行列。

  “屯墾廢,則邊疆亂;屯墾興,則邊疆寧。”1954年10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正式成立,17.5萬名官兵就地轉業,仗劍扶犁,開始了又一次更為恢弘的遠征——

  作為一支不穿軍裝、不吃軍糧、不拿軍餉的特殊部隊,屯墾人環列于南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北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四週,不佔用當地群眾固有的土地,向著萬古荒原進軍,一條綿延千里的農墾團場帶隨之興起……

  鑽塔林立的油田,阡陌縱橫的棉田,穿越冰峰的公路,茂密綿延的林場……新疆大地造福各族人民的每一項重點工程,都浸透著駐疆部隊官兵的血汗。

  從上世紀50年代起,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持續投入大量兵力參與建設了蘭新鐵路、南疆鐵路、天山公路、中巴友誼公路和新藏線等交通大動脈,徹底打破了自古以來制約新疆發展的瓶頸,一個向西開放的宏偉藍圖在西北邊陲徐徐展開。

  進入90年代,新疆實施“一黑(石油)一白(棉花)”經濟發展戰略,駐疆部隊先後投入32萬人次,機械車輛18萬台次,援建工程80多項。從準東油田、塔北油田、吐哈油田的勘探開發,到南北疆植棉帶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無不躍動著駐疆官兵突擊攻堅的身影。

  新世紀新階段,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一項項現代化重點工程在天山南北陸續開工。南北疆通信光纜、獨山子乙烯、西氣東輸管道、環塔克拉瑪幹沙漠防風固沙等急難險重工程,駐疆部隊都主動請纓,承擔最艱巨的任務,專啃最難啃的骨頭。

  4700余公里的南北疆通信光纜工程是國家級重點工程。工程施工要翻越150余座大山,穿過360余條河流,80%的光纜管道沿途佈滿了岩石、林帶和沼澤。

  新疆軍區先後調集5萬餘名官兵,上高原、踏戈壁,戰風沙、鬥酷暑,逢山鑿洞、遇水架橋,僅用計劃工期三分之一的時間就高標準完工,為邊疆各族人民架起了一座通向外部世界的“資訊金橋”。

  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

  駐疆部隊在全疆各地先後建立了180多個扶貧共建村,與188個少數民族聚居村結成扶貧幫困對子,為特困群體捐款2.5億元,幫助天山南北10多萬農牧民甩掉了貧窮的帽子。

  從“帳篷小學”“馬背學校”到“希望小學”再到“一幫一”捐資助學,數以萬計的駐疆官兵不間斷地投身邊疆教育事業,在傳播現代文明的同時,也播撒下民族團結的火種。

  村美民富展新姿,邊疆處處賽江南。

  目睹樁樁人間奇跡誕生的各族人民,從心底唱出了最美的歌聲:“茫茫塔克拉瑪乾大漠當紙,滔滔喀喇喀什河做墨,寫不完對你的恩情,唱不完對你的讚美,解放軍亞克西……”

  這歌聲,滿載著對幸福的憧憬;這歌聲,表達著對子弟兵的敬意——僅修築562公里的天山公路,就有151名官兵獻出了生命,平均每前進4公里就要倒下一名戰士。當地各族群眾在公路通車之後,特地在喬爾瑪大草原上,豎起了一座高20米的紀念碑。

  巍巍豐碑無語,字字銘刻深情!

  綿延縱橫的群山,見證著共戍邊關的忠誠

  富民必先固防,固防才能富民。

  從阿爾泰山到蒼茫天山,從帕米爾高原到喀喇崑崙山,綿延5600多公里、與8個國家接壤的曲折邊境線構成了新疆轄區內的祖國西北邊防。

  “興邊富民行動”“金邊工程”“民兵赴邊聯訓”“軍警兵民聯防”……60年來,無論周邊形勢如何變幻,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駐疆部隊官兵與新疆各族群眾始終團結一心、攜手並肩,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確保新疆長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堅持穩疆興疆、富民固邊,使祖國西部邊防堅如磐石、固若金湯。

  如果把戍邊將士比作邊關的鋼鐵長城,那麼邊疆各族群眾則是這巍巍長城的堅實基座。

  1969年6月10日,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九師161團女民兵孫龍珍在一次衛國戍邊任務中光榮犧牲,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40個春秋過去,一茬茬女民兵繼承孫龍珍精神,續寫著衛國戍邊的新篇章。

  40年來,先後有100多名女民兵參加過“孫龍珍女子民兵班”,多次配合邊防官兵完成巡邏執勤任務,抓獲內潛外逃不法分子40多人,攔截臨界人員1000多人、牲畜1萬餘頭;為前來邊境參觀的遊客和沿邊群眾宣傳國防知識上千場,接受教育者達50余萬人次。

  哈薩克族姑娘加娜和江力汗上中學時,就被“孫龍珍精神”所感動。2006年大學畢業,聽説“孫龍珍女子民兵班”招收“新兵”的消息,兩人相約跑去報了名,成為民兵班組建以來的第一批哈薩克族女民兵……

  在南疆,一個柯爾克孜族老大媽大半生默默護邊、絕不讓界碑移動一寸的感人故事,直到今天仍在真實上演。

  “祖國西陲第一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位於“萬山之祖”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全州邊境線長達1190多公里,是新疆自然條件最艱苦的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戰略位置,使這裡處在新疆反對民族分裂鬥爭和國際反恐鬥爭的前沿。

  1964年,19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新婚不久就跟著丈夫來到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瑪山口守邊。他們的任務是,一邊放牧一邊協助邊防軍人巡邏——防止人畜越界,為部隊提供後勤支援。

  就是在這個“風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的雪山上,布茹瑪汗義務守邊45年。有人算了一筆賬:她一天在山口走一趟,至少要走20公里,40多年來,她至少走了30多萬公里。

  “愛邊先愛子弟兵。”45年巡邊路,布茹瑪汗結識了數不清的“兵弟弟”“兵兒子”。子弟兵來了,她讓出自己的氈房,拿出最好的被褥,而自己和家人卻睡冰冷的地鋪;她成年累月捨不得宰只羊吃,但發現巡邏官兵腳凍傷了,會毫不猶豫地宰羊,用熱羊皮為戰士焐腳……

  邊防官兵稱布茹瑪汗家的氈房是感受母愛的“兵站”,她愛官兵勝過愛自己的親生兒女。

  布茹瑪汗説:“為國家守好門,是我們柯爾克孜人的責任。我的3個孩子都是在邊境線上生的,將來就是我死了,兒子們還要守下去,子子孫孫都要守下去……”

  每一座氈房都是一個流動的哨所,每一個牧民就是一個活著的界碑。在克州千里邊境線,像布茹瑪汗大娘這樣義務守邊的柯爾克孜牧民,比比皆是。他們住地窩、頂風寒,忍受寂寞,與邊防官兵一起用熱血和青春鑄起道道雄關。

  在北疆阿勒泰,在風雪帕米爾,在喀喇崑崙山,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各族群眾,為了維護祖國的安寧,把自己的家作為邊防官兵的家,把邊防官兵當作自己的“巴郎”(孩子),軍民一心共同守護著美麗新疆的和平與安寧。

  將士守邊關,人民是靠山。

  近年來,“三股勢力”日益成為破壞新疆各族群眾和諧生活的現實威脅,邊疆軍民強邊固防、維護穩定的責任更重了,團結一致、親密協作的心貼得更緊了。

  每當嚴冬來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所屬的邊境團場,都要組織8000多名團場民兵奔赴邊境一線,與邊防官兵一道巡邏執勤,萬里雪域邊關呈現出攜手練兵的火熱景象。

  在“三股勢力”活動猖獗的南疆地區,30萬少數民族民兵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不間斷治安巡防,成為維護南疆社會穩定的“全天候哨兵”。喀什地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張健深有感觸地説:“各族群眾是反分裂、反恐怖鬥爭的銅墻鐵壁。”

  據新疆軍區領導介紹,目前在西北邊境,軍隊、武警、生産建設兵團、各族民兵四位一體的軍民聯防體系,已經牢固建立。

  近年來,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駐新疆部隊積極推進科技控邊建設,建立起集電腦網路、數字監控、邊防執勤GPS定位、防越界報警于一體的邊防執勤網路化系統,邊防管控能力全面提升;還組建起“座座氈房是哨所,人人都是資訊員”的軍民聯防網路,提高了軍地聯訓聯管能力,有力震懾了敵對勢力的囂張氣焰。

  生機盎然的綠洲,流淌著共建和諧的深情

  從解放軍在地震廢墟中救起的倖存女孩,到實現軍旅夢的大學生士兵;從來自偏遠鄉村的感恩少女,到真誠服務各族群眾的白衣天使;從不懂一句漢語的維吾爾族農家女兒,到真情傳播黨的創新理論、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巾幗英雄”——

  新疆軍區某紅軍師維吾爾族女士官努爾比亞依明的成長經歷,見證著邊疆軍民生死相依、血濃于水的深情。

  199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把努爾比亞的家鄉變成一片廢墟。是解放軍官兵用血肉模糊的雙手把一個個被埋的鄉親救了出來。

  父親含著淚説:“我們一家的命是解放軍給的,一定要記住這份情!”

  “長大了也要當解放軍”的綠色夢想,從此播種在了這位南疆少女的心房。

  2003年秋天,努爾比亞應徵入伍。短短幾年裏,她完成了從一名普通衛生員到優秀班長,從一名優秀共産黨員到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者的人生跨越。

  她用自己的成長經歷訴説黨的恩情,用家園的巨變讚揚改革開放,用感人的故事歌頌民族團結,先後向各族群眾宣講100多次,聽眾累計達5萬多人。

  新疆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匯處,地震、洪災、雪災等自然災害頻發。每當發生災情險情,每當群眾的生命財産受到威脅,人民子弟兵總是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1996年3月,伽師縣發生6級地震,民房、校舍等瞬間倒塌。武警新疆總隊立即派出抗震救災突擊隊,官兵們忍著寒冷、饑餓晝夜搶險。

  排長張敏接連背出3名受傷的維吾爾族老人,當他再次衝進危房救人時,被余震中倒塌的屋墻砸傷;戰士王勤榮從廢墟中救出一個奄奄一息的嬰兒,立即脫下棉衣把孩子裹起……

  2005年5月,阿克蘇、和田等地發生30年不遇的雪災。遠在喀喇崑崙山腹地、海拔4000多米的康西瓦地區成了“雪海孤島”,近300名柯爾克孜族牧民被大雪圍困。

  和田軍分區派出官兵開著8台救災卡車,艱難跋涉27個小時,一點點地把救災物資拖到了76戶被大雪圍困5天5夜的牧民家裏。看到子弟兵扛著救命糧走進院子,兩晝夜粒米未進的可可爾村村委會主任買提牙生熱加甫感動得嚎啕大哭……

  巴楚地震、伽師地震、阿勒泰雪災……據不完全統計,僅1994年以來,駐疆官兵就參加搶險救災300余次,救出遇險群眾38萬多人,挽回經濟損失數億元,向災區捐款500多萬元,捐衣物5萬多件。

  人民利益千鈞重,危難之時顯身手。

  2009年7月5日晚,烏魯木齊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發生後,新疆軍區總醫院、474醫院、23醫院3所駐軍醫院緊急派出醫療分隊,趕赴事發現場營救受傷群眾,與死神展開了一場殊死較量。

  短短一週內,3所軍隊醫院共接診傷員221名,其中危重病人62名,並實施手術239例。許多醫生幾天幾夜沒合眼,有的剛走下手術臺就累倒在地……

  當各族群眾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衝鋒在救死扶傷第一線的,從來都少不了可敬可愛的人民軍醫。

  3000多名各族群眾自發前來為他送葬;3個村莊按照維吾爾族悼念親人的習慣——男人40天不刮鬍子、女人40天不梳頭,對他的病逝表示哀傷——

  張毓華,一個普通軍醫的名字,在當地群眾眼裏,卻像崑崙山一樣高大巍峨。作為解放軍第12醫院的一名醫生,親眼目睹了邊疆各族群眾飽受缺醫少藥之苦的張毓華,決心一輩子留在帕米爾高原。

  為方便群眾就診,張毓華摸索出能使群眾不花錢或少花錢就能治病的中醫療法,還用中西醫結合攻克了治療當地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的難關。

  治好了80多位塔吉克老人的哮喘病和神經衰弱症,解除了疏勒縣700多名維吾爾族鄉親腸道傳染病之苦……英年早逝的張毓華背著藥箱的背影早已深烙在各族群眾的心中。

  有多少感天動地的故事,就有多少肝膽相照的讚歌。在一次次攜手共渡難關中,邊疆各族軍民結下了生死之情、赤誠之誼。

  戰士王軍虎施工中身受重傷,駐地40多位群眾催馬趕來,在急救室旁排起獻血長隊。60多歲的阿依孜木汗老阿媽擠到隊伍前面,流著淚向護士請求:“姑娘,我是個沒兒沒女的人,解放軍像親兒子一樣一直照顧我,説什麼也得抽我的血呀!”

  少數民族親人的血液,讓漢族戰士重獲新生。

  血濃于水,情動於中。從天山到崑崙山,從北疆到南疆,各族人民擁軍愛國的滾滾暖流,讓遠離故鄉的戍邊軍人時刻感受到家的溫馨——

  在連續多年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的烏魯木齊市,面對就業崗位少、復轉軍人安置量大的矛盾,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安置政策落到實處,不但安置率達到100%,而且定崗定職,使每一個脫下軍裝的軍人都能找到稱心如意的歸宿。

  地處南疆邊陲的克州,經濟社會發展落後,地方財政收入自給率不到10%。但就是這樣一個靠吃國家財政補貼的貧困州,卻讓戍邊官兵吃了定心丸。1996年以來,全州堅持做到了5個100%:徵兵任務完成100%,義務兵獎勵率100%,義務兵優待面100%,退伍兵安置率100%,優撫對象定補面100%。

  多年來,新疆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擁軍優屬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供電、供水、供熱等部門,堅持優先為部隊服務;教育部門規定優先照顧軍人子女上學、入托;勞動、人事部門把解決部隊隨軍家屬就業納入指令性計劃,做到有一個安排一個……

  今天,無論在地方還是軍營,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解放軍離不開各族人民,各族人民離不開解放軍”的思想,已在邊疆各族人民心中深深紮下了根。

  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歷史已經證明,在新疆這塊希望的熱土上,各族軍民親密團結是邊疆走向穩定、和諧、繁榮的主要保障;歷史也將繼續證明,人民子弟兵與各族群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一定會譜寫出軍政軍民團結新的樂章!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