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光明前景

時間:2009-06-30 10:03  來源:新華社

  雄渾的史詩 不朽的豐碑
--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光明前景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譚浩、魏武、肖春飛)這是一段段血火交織的歲月;這是一場場風雨砥礪的記憶。

  從上海石庫門和南湖“紅船”出發,中國共産黨人的足跡遍及南昌、武漢、瑞金、延安、西柏坡……從這裡出發,共産黨引領共和國走過整整一甲子。

  88年過去,南湖煙雨依舊。在五星紅旗的輝映之下,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發生亙古未有的巨變,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之路上闊步邁進。

  一段不平凡的歷程,驗證了一個光輝的結論--

  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

  這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政治基礎--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走向,創造了中國的新生

  “不知道過去什麼情況,就不懂得現在要幹什麼,更沒法展望未來。”

  慘痛的過去,在中國人的記憶深處留下深刻烙印--

  南湖煙雨樓至今保留著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的“禦詩”,但中國共産黨成立前後的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離“康乾盛世”久矣。

  中國人是帶著八國聯軍侵佔首都北京的民族恥辱進入20世紀的,中國近代史就此打上“災難深重、國運衰微”的標簽。“1949年之前,上海租界林立,始終是中國人、中國政府的一個傷痛。”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説,中共一大會議後來移到嘉興南湖舉行,就是因為當時會場遭到法租界暗探和巡捕的騷擾。

  風雨如晦,長夜如磐。中華民族的前途在哪,中國前進的方向又在何方?

  伴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照射著黑暗中國。88年前,數十位革命先驅懷著共同信念,走到了一起。喚醒中國的使命,被賦予了一支用先進思想武裝的新生政治力量,她的名字叫中國共産黨。

  建黨之初,中國共産黨就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人民幸福、民族復興根本無從談起。只有帶領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起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才能為實現現代化,最終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掃清障礙。中國共産黨立足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

  上世紀30年代,美國記者斯諾在延安第一次見到共産黨人。他驚奇地發現,在貧瘠的中國西北部,聚集了中華民族的精華。他們無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絕不承認失敗。

  是歷史與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

  著名的革命文物收藏家王金昌先生收藏的上千件革命文物中,有一枚中國工農紅軍用鐵製作的中國共産黨黨徽。鐵質的黨徽經歷戰火,不易損壞,便於戰時在惡劣環境中用來舉行入黨宣誓。

  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到兩萬五千里長征;從井岡山、延安,到星星之火燃遍全國……正是靠著先進的思想,先進的主張,先進的組織,先進的覺悟,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在一片腥風血雨中,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在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看來,中國共産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戰勝強敵,在曲折的探索中不斷奮起,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黨實現了一次歷史性飛躍,這就是形成了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的毛澤東思想。

  1949年2月3日,北平,熱鬧非凡!

  儘管還是料峭風寒,但大街上一名大學生高舉的橫幅“春天來了”,讓所有人都感受到溫暖。

  當時只有20多歲的劉光人,參加了人民日報邀請的原在北平的一部分記者的採訪團,和成千上萬的學生、市民一起歡迎解放軍進城。

  “街道兩旁的群眾鼓著掌,唱著《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大家爭先恐後地往裝甲車、坦克和大炮上貼標語。我當時騎著自行車,跟在馬屁股後面跑,頂著戰馬揚起的塵土,從永定門到東交民巷。”回憶起中國人民站起來的那一刻,劉光人的幸福洋溢在臉上。

  新中國的誕生,標誌著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項歷史任務,即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勝利完成。同時,又把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二項歷史任務,即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提到了中國共産黨人的面前。

  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把國民經濟恢復到舊中國歷史的最高水準。又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把一個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生機勃勃、奮發前進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在中國,從來沒有一個政治組織,像共産黨這樣集中了那麼多先進分子,組織得那麼嚴密和廣泛,為中華民族作出了那麼多犧牲,同人民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在前進中善於總結經驗、鄭重對待自己的失誤,以形成並堅持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求是》雜誌社總編輯張曉林説。

  滄海桑田,篳路藍縷,充分證明了一個真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這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産黨創造性地開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展現出光明璀璨的前景

  在今天嘉興的南湖紀念館,有一個新設的展覽內容“世界政黨興衰啟示”。一些國家政黨的興衰歷史,發人深思……

  中國共産黨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失誤、遭受過挫折。但是,中國共産黨總是認真吸取教訓,糾正失誤,朝著既定的目標奮進,顯示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人民利益的無限忠誠。

  在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1978年12月,中國共産黨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曾經困擾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很多年的問題,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被逐漸破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國情,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農民聯産承包、企業自主經營、科研面向經濟、開放引進外資、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一系列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重大決策措施陸續出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

  1987年,浙江臺州25歲的青年邱繼寶靠修鞋掙來的300元錢,租用了生産隊的3間破房子,辦起了臺州第二縫紉機廠。“那時候不允許私營企業存在。即使是在街上幫人家修鞋,也會時常受到‘圍剿’。”

  從邱繼寶的神情看,仿佛這一切就發生在昨天。“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概念的提出,私營企業才從偷偷摸摸中走到陽光下。”説到這,現在個人財富超過10億元的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笑得異常燦爛。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精髓。它如同一塊基石,鋪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與支援。

  “在當代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國情,順乎黨心民意!”張曉林感慨道。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繼續引領改革開放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團結帶領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改變並且繼續改變著中國的面貌--三峽大壩建成,青藏鐵路通車,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捷報頻傳,全國各地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大地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新中國第一個GDP數據是1952年的679億元,而到了2008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已超過30萬億元,位居世界第四。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扣除物價因素分別增長了6倍以上,人民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高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新中國成立60年來,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深入人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許多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教育改革和發展成就顯著,“兩基”目標實現,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人們思想大解放,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效率意識、公平意識等不斷增強。

  ……

  曾3次訪華的塞內加爾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阿裏索烏認為,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與非洲在經濟上幾乎處於同一條起跑線上。但經過改革開放,中國已經躋身對世界經濟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之列。中國的社會制度、治國經驗和發展模式已成為許多國家領導人和經濟學家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內容。

  中央黨校科社部主任嚴書翰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凝聚中華民族。”

  這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力量--中國共産黨深刻認識人民創造歷史的規律,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個小小的村子,竟然培育出了500多名千萬富翁。這就是發生在上海西南城鄉接合部--九星村的真實故事。

  1994年,九星村還是一個負債1700多萬元的貧困村。窮則思變,共産黨員吳恩福擔任村支書以後,開始搗鼓一些別人從來沒做過的事情--帶領村民在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上修路、招商,為市區的企業建倉庫,開辦停車場,還“頂風”建了個市場……

  如今,6500多家全國各地商戶雲集于九星村。2008年全村可支配收入56586萬元,勞動力每人平均收入4.3萬元。“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我始終牢記,要帶領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吳恩福説。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88年來,中國共産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歷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歷史,也是一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不斷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

  在革命戰爭年代,廣大共産黨員積極響應黨的召喚,衝鋒在前,不畏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有3000多萬共産黨員和革命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和平發展時期,廣大共産黨員成為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排頭兵。改革開放初期,帶頭推行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是共産黨員;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衝在最前面的是共産黨員。

  “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對偉大祖國的無盡深情和對人民的切切厚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年過五旬的山東省濰坊市建設局局長崔學選,不顧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身體也不太好,義無反顧地來到災區。他的足跡踏遍了濰坊對口援建的北川縣桂溪鄉的每一塊土地,最終病倒在災後恢復重建第一線……

  無論時代、環境如何變遷,共産黨人的精神是一脈相承。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宗旨,這是焦裕祿那一代共産黨人為治理蘭考而鞠躬盡瘁的本質所在,也是今天崔學選這一代共産黨人為災區重建捨生忘死的本質所在!

  在人們的記憶中,這些影像永遠留存,不曾淡去--

  革命烈士江姐、劉胡蘭,“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鞍山鋼鐵公司職工孟泰,大慶油田工人王進喜,河南省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黨委書記吳仁寶,西藏阿裏地區地委書記孔繁森……一串長長的優秀共産黨員名字,帶給人們的不止是感動,也刻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溫馨記憶。

  “為了人民的事業堅忍不拔,為了人民的事業勇於犧牲,這是我們黨能夠得到全國人民衷心擁護的重要原因,也是能夠成功應對各種風險考驗的重要原因。在中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個組織能像共産黨一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獲得最廣大人民的贊同。”葉篤初説。

  心裏裝著人民的黨,人民就會把她裝在心裏。

  這,就像柴達木烈士墓前帶來的那一把沙土,一直在時刻提醒著秦文貴--柴達木需要新一代奮鬥者,完成前輩們未竟的事業。

  上世紀80年代初,秦文貴大學畢業後來到青海油田,一幹就是20多年。一次,他被組織上選派到加拿大學習石油工業的先進技術。在學成回國前,面對一家國外石油公司以高出國內10倍薪水、承諾辦理家屬定居海外手續的邀請時,他沒有絲毫的猶豫便回絕了。

  因為,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臨行前,在走進埋葬師傅的冷湖烈士公墓時所見的那一幕--

  灰壓壓的一片墳塋之下,掩埋的是許許多多為建設青海油田奉獻青春的寶貴生命。“我在這些墓碑前默默地站了許久。最後,我抓了把沙土用一塊白方巾裹好。我説不清當時心中那種複雜的感情,只想讓這把沙土一直陪著我去遠行……”

  先進的事業,需要先進的政黨來領導;先進的政黨,引領著先進的事業大步向前。歷史把民族復興的重擔交給了中國共産黨,人民把信任和厚望寄託在中國共産黨人身上。

  88年前,鮮紅的旗幟下集合了一批心中燃燒著理想與希望的人們。

  今天,傳承理想與希望的7500萬名中國共産黨黨員和13億中國人民,集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昂首闊步走向未來!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