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人民共和國從這裡起步—中國共産黨誕生地走訪記

時間:2009-06-15 10:10  來源:新華社

  開欄的話: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根據安排,從6月14日起,新華社開闢專欄《共和國從這裡走來》,通過對中國共産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過程中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今昔報道,描繪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前赴後繼、艱苦奮鬥、建立新中國的歷史畫卷,在全社會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大力唱響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

  人民共和國,從這裡起步——中國共産黨誕生地走訪記

  

  中共一大會址的外觀是典型的上海石庫門民居(6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新華社上海6月14日電(記者許曉青 吳宇)這是一處樸素的上海石庫門民居,青磚黛瓦鑲嵌西洋雕花。歷經88載風雨滄桑,推開沉甸甸的烏漆大門,愈發顯出歷史的厚重。

  88年前,在這扇大門後的狹小廳堂,中國共産黨人點燃第一簇革命星火。隨後不久,在嘉興南湖之上,中國共産黨人的“紅船”正式起航。

  “開天闢地”“煥然一新”,毛澤東曾用這八個字來形容中國共産黨誕生的非凡意義。

  88年曆程,60年執政,人民與共和國一同見證。她率領不屈的中華兒女浴血奮鬥,在古老的中華大地創造出令世界驚訝的巨大成就,並繼續書寫新的光榮與夢想。

  星火燎原:共産黨人的宗旨矢志不渝

  “遙想當年,中國共産黨成立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到如今全黨已有超過7400萬名黨員。”6月初的一個上午,兩鬢略顯斑白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倪興祥站在一大會址前為參觀者講解,“人民共和國正是從這裡起步的。”

  

  6月13日,“紅船”停靠在嘉興南湖湖心島的岸邊。新華社記者 黃深鋼 攝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召開,來自各地的10余名代表,聚集在狹小的石庫門廳堂裏,探討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會議正在召開之時,受到法租界巡捕襲擾,就在最後一天轉至浙江嘉興南湖一隻遊船上舉行。悠悠南湖上,中國共産黨的第一個黨綱和決議正式通過,莊嚴宣告黨的誕生。

  從石庫門和“紅船”出發,中國共産黨人的足跡遍及南昌、武漢、瑞金、陜甘寧、延安、西柏坡、太行山……;從這裡出發,共産黨引領共和國走過一甲子。

  “參觀會址,遙想當年,100年前的中國人窮則思變,中國共産黨的誕生符合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來自毛澤東故鄉湖南湘潭的張建民一邊參觀一邊感慨。張建民已是第三次瞻仰中共一大會址。作為一名教師,張建民認為,88年來,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的宗旨始終沒有改變。

  中國共産黨人在求索中不斷破解難題,在創新中不斷增強活力。人民共和國在黨的帶領下日益富強、豪邁而自信。

  “國家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共産黨誕生88年來,反覆思考、不斷嘗試的課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姜義華説,事實證明,共和國的建立沒有停留在形式上,中國共産黨人經過反覆不斷的探索,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溫故知新:“紅色起點”煥發青春活力

  “我不僅僅對毛澤東感興趣,我對這裡的一切都感興趣。”6月的一天,從美國紐約來中國上海出差的彼得,一下飛機就徑直來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他端詳著一大會址展館中每件文物的英文標識,並對著逼真的一大場景蠟像按下快門。

  

  遊客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參觀(6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掩映在梧桐綠蔭和鮮紅黨旗下的中共一大會址,如今不僅是“紅色旅遊”的標誌性景點,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這裡也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産黨的“一扇窗”。

  走進紀念館展廳,國家一級文物——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産黨宣言》首個中文譯本,莊嚴地安放在展廳正中央的密封櫃內。一大會址館藏李大釗個人肖像照原件和他的英文打字機等文物,環繞于《共産黨宣言》四週,逐一陳列。

  1952年9月,中共一大會址辟為革命紀念地對外開放。1984年,鄧小平同志為一大會址題寫了紀念館館名。如今,步入會議原址的廳堂,桌、椅、玻璃花瓶、白底彩繪茶具及電燈等均以原貌陳列,精細到當年使用過的煙缸、火柴盒架及電燈開關,也不例外。

  “溫故知新”。一大會址副館長張小紅介紹説,這裡已成為全國各地黨員幹部在上海接受培訓的“第一課堂”。

  2008年,中共一大會址接待中外參觀者達35萬人次,平均每天迎來約1000人。小小的18平方米,人流絡繹不絕。倪興祥認為,這是黨的魅力使然,也是文物保護的價值所在。

  在嘉興,圍繞“紅船”的南湖景區,平均每年的參觀者逾100萬人次。新中國成立60週年前夕,南湖革命紀念館在原有舊館基礎上,新建2萬平方米新館,建築面積增加10倍。30多位工作人員正在為新館布展忙碌。南湖上的“紅船”也將迎來一次細緻的檢修。

  南湖革命紀念館副館長李允説,儘管這不是88年前的原船,但卻是上世紀50年代根據廣泛調研和董必武等人的回憶,完全按傳統工藝複製的,從保護的角度出發,“紅船”每年一小修,兩年一大修,精製的桐油須刷遍船身。

  “新天地”:共和國在這裡擁抱世界

  倪興祥館長已在一大會址工作了28年,他稱自己是革命聖地的“守門人”。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今,點滴變遷,盡收眼底。

  改革開放30年,上海經濟飛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進入21世紀,在中共一大會址旁,還出現了時尚生活的新地標——“新天地”,每天來到這裡的人們説著不同國家的語言。

  “在一大會址周圍散步,老年人覺得懷舊,青年人追逐時尚,外國人稱呼她‘很中國’,中國人則認為她‘挺洋派’。”倪興祥説。

  他認為,“新天地”的出現,也是一種“與時俱進”。在這裡,一大會址秉持一貫的莊嚴肅穆,“新天地”的石庫門修舊如舊,只是店堂裏的陳設完全“全球化”了。“這就是一種和諧。”

  姜義華説,一大會址是一座典型的石庫門建築,石庫門本身就是上海開埠後誕生的一種中西合璧的建築結構,中國共産黨人從石庫門中走來,具有某種象徵意義。

  上世紀20年代,中共誕生之時,上海是中國的最大城市,工人階級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發生地之一。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奎松分析,當時上海的環境,促使中國共産黨人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觀察時局。

  如今,上海這座“指標性”城市,每天都與世界發生著更緊密的聯繫。這裡已是全球要素市場最集聚的城市之一。2008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額繼續位列全球第七、亞太第二,金融業增加值佔上海GDP的比重為10.5%;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到5.8億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集裝箱吞吐量2800萬標箱,位居全球第二。

  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這座擁有近2000萬人口的城市,正著手建設與中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航運中心。

  2008年5月,奧運火炬傳遞來到上海,來到中共一大會址。

  2010年,就在中共一大會址以南數公里的黃浦江畔,將舉辦一屆世界的文明盛會——世界博覽會。

  共和國的“紅色起點”,敞開胸懷,擁抱世界……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