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央機關及直屬機構公務員招考首次啟動網上調劑

時間:2009-01-15 09:50  來源:人民日報

  吸引100多萬人參試的公務員招考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今年首次實行的網上調劑程式引人關注。哪些崗位需要調劑?為何會出現空缺?調劑過程會不會有“貓膩”?記者對此進行了獨家調查。

  1月13日,國家公務員局在其官方網站公佈了中央國家行政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考試錄用調劑職位表及調劑公告,公務員招錄正式進入“後半程”。

  在7555個職位中,共有1196個職位沒有合格人選,或者合格人選未達到規定面試比例,其中有586個職位報考人數本身就未達到規定的面試比例,甚至無人報考。主管部門分析發現,這些職位主要是艱苦、邊遠、基層職位和專業特殊的職位,也有部分職位是由於設置不合理的資格條件,導致報考人員和過線人員較少。

  1196個職位網上調劑

  專門軟體嚴控操作

  人為因素無法變通

  今年是公務員考錄首次全部實行網上調劑。調劑時,考生通過報名時的用戶名和密碼進入調劑網頁,填報申請調劑的相關資訊。在遞交調劑申請時間結束之前,考生可以改變申請調劑的職位。

  調劑申請結束後,招錄機關將對報考本機關(單位)的調劑申請進行資格審查。資格審查時,招錄機關將按考生的公共科目筆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的順序進行。假如公共科目筆試總成績相同,則按照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成績排序。調劑審查合格的人數達到規定的調劑人數後,招錄機關不再對其餘人員做資格審查。

  “比如招錄機關只需要3人進入面試,那排名第四的考生資訊怎麼也調不出來。”國家公務員局考試錄用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操作都是由專門軟體嚴控的,人為無法變通。”

  調劑結束後,將形成進入面試和專業科目筆試的人選名單,並在相關官方網站上統一公佈。據悉,1月20日以後,考生就可上網查詢結果。

  有關負責人表示,全部實行網上調劑,目的只有一個:進一步規範調劑,保證調劑的公正與透明。

  持證面試考官比例不低於60%

  直屬機構進行面試

  考官與考生雙抽籤

  調劑結束後便是面試程式。今年,有關方面統一發佈了參加面試的人員名單(包括通過調劑進入面試的人員)。各招錄機關的面試活動將在春節後集中進行,3月15日前完成。

  面試時,面試題本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統一提供。按照要求,面試考官小組中,持有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頒發的面試考官資格證書或者面試考官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比例,不得低於面試考官總數的60%。特別是在直屬機構面試時,實行考官與考生雙抽籤制度,確保公平。

  國家行政學院劉旭濤教授認為,面試涉及考生切身利益。與筆試相比,面試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不斷提高面試考官的素質,是一種對考生負責的態度。

  專家善意提醒考生

  慎重對待“輔導班”

  千萬別想“歪點子”

  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小林參加完公務員考試後,發現輔導班上“專家”預測的“點”一個也沒對上,甚是懊惱。

  “公務員考試是一種能力測試,不是知識考試。這種能力是平時的積累,是綜合性的,不是臨時突擊和死記硬背。”有關負責人説。

  雖然中組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公務員局屢次聲明,考試不指定考試輔導用書,不舉辦也不委託任何機構舉辦考試輔導培訓班。但社會上仍出現假借公務員考試命題組、考試教材編委會等名義舉辦的考試輔導班、輔導網站或發行的出版物等。

    “廣大考生應慎重對待各類培訓班和輔導用書。”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教材和培訓班極易誤導考生。已進入面試的考生,請不要信任社會上所謂的“包過班”。

  據悉,今年有關部門在考試現場已抓到一些作弊人員,在閱卷過程中,經專家認定,又查出了一些作弊人員。對這些違反考試紀律的人員將進行嚴肅處理,所有違紀考生的成績都計為零分;情節嚴重的,5年內不得報考公務員。

  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主管部門即將出臺公務員錄用違紀違規處理辦法,進一步加大對違紀人員的處理力度。同時,國家公務員局還在積極籌建公務員錄用違紀違規人員資訊庫,供中央和地方公務員招錄時參考。“凡是違紀的考生,在查詢個人成績時,都會看到違紀情況的處理結果。”他強調,考試作弊者沒有誠信,不能當公務員。

  調劑的5項原則和條件

  (一)調劑在公共科目考試內容相同的考生之間進行;(二)已進入首批面試名單的考生不得參加調劑;(三)參加調劑的考生只能申請一個調劑職位;(四)申請調劑的考生應當符合調劑職位規定的資格條件和要求;(五)申請調劑的考生公共科目筆試成績應當同時達到原報考職位的最低合格分數線和擬調劑職位的最低合格分數線。 

 

  進入新聞中心>>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