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尹蔚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健全公務員制度體系

時間:2008-12-25 09:04  來源:人民日報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尹蔚民

  中國特色公務員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逐步建立起來的,是改革開放進程中乾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眾的願望。自改革開放以來,公務員制度建設、隊伍建設的各項工作在整體推進中重點突破,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黨和國家事業齊發展,同時也為我國全面改革的不斷深入提供了制度保證和組織保證。

  一、中國特色公務員制度在改革開放中建立發展完善

  幹部人事制度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條件。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迫切要求在幹部選拔上增加透明度、開放度和群眾的參與程度,要求在更大範圍內創造一個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局面,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很快提上黨和國家重要議事日程。1980年8月,鄧小平同志指出: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老框框,勇於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關鍵是要健全乾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並強調,隨著建設事業的發展,還要制定各個行業提升幹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將來很多職務、職稱,只要考試合格,就應當錄用或者授予。這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瞭方向,為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從黨的十四大到十七大,從七屆全國人大到十一屆全國人大,都對推行、完善公務員制度、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要求,這既表達了黨和國家的意志,也反映了實際工作蓬勃發展的進程。

  ——中國特色的公務員制度基本建立。經過10多年的研究、論證和試點,1993年8月14日,國務院頒布《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標誌著公務員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各級組織人事部門堅持“整體推進,突出重點,分步到位”的思路,又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公務員制度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全面入軌運作。2005年4月,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公務員法,這是我國50多年來幹部人事管理第一部總章程性質的法律,在幹部人事工作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後,公務員考核、考試錄用、獎勵、處分、調任、職務與級別、非領導職務設置、職務任免與升降、培訓、申訴等配套法規相繼出臺。這些法律法規,進一步健全了我國公務員管理的制度體系,為科學、民主、依法管理公務員隊伍提供了重要依據。各地區、各部門根據實際,也制定了一些實施辦法和細則,公務員管理實現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務員管理工作實現了由適應計劃經濟的管理體制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跨越。

  ——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公務員管理機制有效運作。實踐中,始終圍繞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克服選人用人的不正之風等重點問題,在完善管理機制方面進行了許多創新。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普遍建立。在“進口”處,堅持“凡進必考”,到2007年底全國共考試錄用公務員近110萬人,為各級黨政機關選拔了一大批年紀輕、學歷高、素質好的優秀人才;在職務晉陞上,破除“論資排輩”,實行競爭上崗,一大批優秀公務員脫穎而出。激勵保障機制普遍推行。實行考核制度,對公務員的“德、能、勤、績、廉”進行評價,改變了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現象;獎勵制度的完善,激勵公務員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申訴控告等制度的實行,有效維護了公務員的合法權益。新陳代謝機制基本形成。退休、辭職、辭退、交流等制度的建立,有效破解了“能進不能出”的難題,機關逐步告別了“鐵飯碗”、“鐵交椅”,實現了公務員的正常交替更新,增強了隊伍的生機與活力。監督制約機制發揮有效作用。行為規範、紀律、處分、輪崗、回避等制度的實行,強化了對公務員的監督約束,規範了公務員的履職行為,促進了機關廉政建設。這些機制的建立和有效運作,為公務員隊伍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持久的動力。

  ——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過硬、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隊伍正在形成。作為治國理政主體的公務員隊伍,其素質和能力決定著黨的執政能力和國家的管理水準。在公務員制度建立、推行中,始終把公務員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作為重點。堅持理論武裝,組織廣大公務員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堅定公務員的理想信念,強化公務員的宗旨意識、責任意識、廉潔意識,增強了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堅持大規模培訓和實踐鍛鍊,優化了公務員隊伍結構,提高了隊伍素質。從學歷上看,大專以上人員佔總數的比例由1992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86%;從知識結構上看,公務員的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市場經濟、現代科技、法律以及電腦等知識得到了補充;從能力結構上看,公務員的依法行政、公共服務、調查研究、溝通協調、應對突發事件、學習創新等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堅持培育弘揚公務員精神,深入開展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行為規範教育實踐活動,公務員作風建設得到加強,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熱潮興起,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6年以來共評選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130名,“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72個,人民群眾看到了黨政機關和公務員的新形象。

  ——充分發揮了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示範和導向作用。公務員制度的建立與推行,是改革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企、政事不分的大一統人事管理體制的突破口,奠定了幹部分類管理的新格局,推動了分類管理的進程。公務員制度確立的管理機制、管理規則,為整個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經驗,起到了示範作用,促進了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考試錄用、競爭上崗、公開選拔等制度的大力推行,改變了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用人模式,公開、公平、公正的選人用人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社會起到了良好的導向示範作用,為民主政治建設注入了生機,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公務員制度的探索實踐,積累了四個方面的寶貴經驗

  公務員制度的探索實踐,實際上是一個不斷落實鄧小平同志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的過程,是不斷探索將科學的人事管理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是採取領導與群眾相結合,集思廣益、集中各方面智慧的過程。實踐深刻表明,我國的公務員制度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方向,既體現優良傳統又具有時代特徵的好制度。各地區、各部門在建立和推行制度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摸索出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必須始終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公務員隊伍是黨的幹部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過程中,我們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公務員管理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公務員錄用、晉陞,體現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體現“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考核體現群眾公認、注重實績;獎勵弘揚正氣、引領時代風尚;處分體現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監督,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培訓把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放在首位。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幹部路線方針和政策,自覺服從服務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才能確保公務員管理的正確方向。

  第二,必須始終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同時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始終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立足於鞏固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幹部路線、方針和政策。同時,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吸收和借鑒國外有益經驗,遵循公務員管理的一般規律,引進競爭機制,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優良傳統。使黨管幹部的原則,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群眾公認的任用原則與公開、平等、競爭、擇優,依法辦事有機結合,從而使公務員制度植根于中國的政治文化之中,具有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第三,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使制度建設取得實效。公務員制度的推行始終抓住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這一齣發點和根本點。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和改革的難點問題,重點抓好考試錄用、辭職辭退、競爭上崗、輪崗、開展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活動,強化公務員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激發公務員隊伍的活力、效率和積極性。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願和呼聲,得到了人民的擁護,而廣大群眾的廣泛關注和熱情參與,又支援了推行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四,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項制度是否有生命力,關鍵是看能否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實踐中,我們不斷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符合時代要求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結合起來,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努力使公務員管理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增強主動性、富於創造性。始終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有效激勵、嚴格監督、競爭擇優、充滿活力的用人機製作為重點,認真總結基層創造的新鮮經驗,積極探索競爭上崗、任職試用期、任前公示、聘用制、人民群眾評議公務員工作等制度。實踐充分證明,公務員管理領域取得的每項重大成就,都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在新的歷史時期,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切實解決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才能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勇於改革創新,實現公務員制度科學發展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自覺以科學發展觀審視過去,總結經驗得失;以科學發展觀分析現實,搜尋突出問題;以科學發展觀規劃未來,完善體制機制。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在新的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對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公務員制度和公務員隊伍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適應新形勢,立足新實踐,我們必須把完善公務員制度放在當今世界深刻變化和當代中國深刻變革的大環境中來審視,放在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大背景下來思考,放在更好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機關自身建設和公務員隊伍建設的總要求中來把握、來推進。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公務員法這個新的制度平臺上繼續探索、勇於改革創新,健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中國特色公務員制度。

  第一,繼續加大制度建設力度。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加快公務員法配套法規建設進程,建立科學規範的公務員法配套法規體系。對工作急需、已有基礎的法規,抓緊修改完善,爭取早日出臺;對問題比較複雜,尚未形成統一認識的,抓緊研究論證。加快推進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和聘任制公務員試點,認真總結試點經驗,重點解決職位範圍、職責,任職資格條件,職務系列,與工資等待遇掛鉤辦法等。啟動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和聘任制公務員三個管理辦法的草擬工作。對公務員管理實踐中的成熟經驗,及時規範,形成制度。爭取再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較為完備的公務員管理法規體系。

  第二,嚴格執行制度,發揮制度的應有作用。“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要把公務員法的實施作為長期任務來抓,堅持依法辦事,確保法之必行。在實施公務員法的過程中,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各項規定,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加強對公務員法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定期組織對公務員法實施情況的專項檢查。要把是否違規進人,是否嚴格按標準、條件、程式和職數選配人員,是否嚴格執行工資福利保險制度等情況,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內容。充分發揮制度的導向鮮明、規範有力、監督有效的重要作用。

  第三,進一步完善公務員管理機制,樹立良好的用人導向。按照黨的十七大“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形成幹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的要求,進一步健全競爭擇優用人機制,提高選人用人的科學化水準。堅持凡進必考,完善黨政機關從基層考錄公務員的制度,形成來自工農一線的黨政幹部培養鏈。大力推進競爭上崗、公開選拔等制度,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觀念,講臺階而不摳臺階,論資歷而不唯資歷,為公務員發揮聰明才智提供更廣闊的舞臺。統籌解決選人用人的公平性和科學性問題,在保證公平性、實現用人公平正義的同時,把人選準選好,確保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完善流動機制,定期對公務員進行交流,把基層黨政機關的優秀人才選拔到上一級機關,形成鼓勵引導有志青年到基層建功立業的導向,培養公務員多方面的工作能力,激發創造力。建立健全公務員正常退出機制,完善辭職辭退、職務任期、交流回避制度。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公務員考核評價體系。健全監督約束機制,堅持從嚴治政,對公務員要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監督,樹立公務員隊伍良好形象,嚴肅查處公務員違反政治紀律、工作紀律、廉政紀律等各種違法違紀行為。

  第四,勇於創新,增強公務員制度的活力。解決公務員管理面臨的一系列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必須進一步強化改革創新的意識和精神,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創新制度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創新是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對公務員管理實踐證明正確的要堅持、要完善,對不正確的要摒棄、要改革。創新要牢牢把握全局,堅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公務員管理領域的創新,要以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為依據,以人事制度改革的實踐經驗為基礎,使公務員制度更加充滿活力和旺盛生命力,不斷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增強主動性,富於創造性。

  要在公務員法和有關配套法規的基本精神下,根據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探索新做法,總結新經驗,完善制度內容,對一些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積極進行實踐和理論探索,認真借鑒各國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先進成果。要及時歸納總結推廣各地各部門新的成熟做法和經驗,對帶有方向性,還不具備普遍推廣條件的,要循序漸進地擴大試點,在試點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凡是有利於解決公務員制度實施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有利於公務員隊伍建設的措施和辦法,就大膽地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站在改革開放30週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公務員管理工作者肩負著重要歷史責任與使命。我們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狀態、思想作風和工作方法,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努力開創公務員制度建設新局面。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