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網評:用溫暖的眼光看世界

時間:2008-05-06 09:47  來源:人民網

 “奧運──這一代的成人儀式”系列網評之二

用溫暖的眼光看世界

網友:東四頭條
 

  奧林匹克五環,象徵五大洲團結。然而,在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為什麼諸多西方媒體對中國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指責,甚至對奧運聖火也發出惡聲?

  表面的原因有很多:拉薩騷亂,蘇丹達爾富爾,人權,環境,中國玩具的安全性……這些問題不是源自北京奧運,也不會因為北京奧運的閉幕而立刻消失。還是日本學者庚欣在一旁看得明白: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遠離“挨打”,改革開放30年使中國遠離“挨餓”。今天中國的國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卻開始面臨頻頻“挨罵”的尷尬。“挨打”和“挨餓”屬於硬性威脅,“挨罵”傷害的卻是中國的“軟實力”,是在醜化、歪曲中企圖重創中國的形象。

  這是崛起的中國,給中西方帶來的共同困惑。

  老外看中國,眼光太複雜:“中國人太有錢了”,“中國人活得壓力真大”,“不明白中國人為何那麼望子成龍”,“中國女孩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女孩”……還有人擔心:中國人將要吃掉我們的午餐!

  連英國女王也按捺不住好奇與不安,2007年見到胡錦濤主席,在國宴講話含蓄地問中國貴賓:“中國的發展備受全球矚目和欽佩。但是,我們很想知道,中國人民究竟想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而他們又將在21世紀的國際事務中,扮演什麼角色?國際社會如何看待它的新角色?”在西方人眼裏,中國因為沒有按照西方工業化常規路徑發展起來──俄羅斯共産黨主席久加諾夫概括為“社會主義+中國民族傳統+國家調控的市場+現代化技術和管理”──所以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美國人,發現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國家,人口高出6倍多,經濟高速增長持續了30年,還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處事方式、思維習慣,是我所不熟悉也不容易認同的,心裏肯定會很不爽。特別是眼看“中國模式”有可能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另一種選擇,西方的氣惱可想而知。就像網上流傳的一首打油詩:

  當我們被稱為東亞病夫,我們被視為黃禍。

  當我們被宣傳為下一個超級大國,我們被稱為威脅。

  當我們關上大門,你們走私毒品來打開市場。

  當我們信奉自由貿易,又責罵我們奪走了你們的工作。

  當我們被碎成幾片,你們的軍隊闖進來要求公平分贓。

  但我們把碎片重拼接好,你們又叫囂解放被入侵的西藏。

  當我們建設自己的工業,你們稱我們是污染者。

  當我們賣給你們商品,你們責備我們助長了溫室效應。

  當我們購買石油,你們稱是剝削和種族大屠殺。

  而當你們為石油而發起戰爭,你們稱為解放。

  當我們沉默,你們要我們言論自由。

  當我們不再沉默,你們稱我們是洗腦式的仇外。

  “你們為什麼那麼恨我們”,我們不禁要問。

  “不,我們不恨你們”,你們説。

  “我們也不恨你們,但是你們理解我們嗎”,我們問。

  中國駐英大使傅瑩,親歷倫敦火炬傳遞的亂象,對英國讀者慨然感言:“世界曾等待中國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國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認識中國。”想當初,1868年中國外交使團出訪波士頓,美國文豪愛默生即席演講,歡迎來自東方的古老王朝步入“民族之林”。宴會後,他在日記中寫道:“中國人現在不再對一個越出廣州城墻的使節扔石頭了。”愛默生萬萬沒想到,140年後,美國主流媒體CNN的卡弗蒂竟然不承認中國人是“民族之林”平等的一員,向中國人扔來語言的石頭,砸得我們心頭流血、怒火中燒!

  面對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我們有權表達憤怒和抗議。但是,這種激情的表達,必須遵循理性和法治原則,把街頭政治與正常的國際經貿關係脫鉤。我們捍衛國家尊嚴的主觀意願,不要因為某些過激言行,客觀上令中國的國際形象減分。

  應該承認,從奧運會到WTO,當代文明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度框架,主要是由歐美發達國家奠定的。中國在當今世界,不可能自外於人類文明的制度框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抵制外國商品和商家的行為都可能傷及自身。我們要搭乘國際體系的便車,善於利用世界通行規則,學會與其他國家、其他價值觀的溝通,學會得體的表達,學會有禮有節的辯論,消除隔閡,化解衝撞。

  抗議西方媒體的誹謗失實報道相對容易,增強中國聲音的影響力則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文化對話不同於政治批判,需要潤物無聲的公關藝術,需要水滴石穿的堅強耐心。

  奧運火炬在一些西方國家被搶奪,不代表中國現代化進程被國際社會圍追堵截。不能因此而形成“光榮孤立”的偏執心態。歷史的教訓是,德國的威廉二世誇大“被圍堵”心態,四面樹敵,其結局是把德國拖入民族災難。

  一部中國現代史,是從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的挫敗開始的。透過歲月的塵埃,依稀可見凡爾賽和約簽字的那個早晨,中國外交官顧維鈞抗議列強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憤然退場,坐車經過巴黎街頭,心境蒼涼:

  “汽車緩緩行駛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覺得一切都是那樣黯淡──那天色,那樹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這一天必將被視為一個悲慘的日子,留存于中國歷史上。”

  中國的國際地位今非昔比。人民幣匯率牽動著世界經濟的敏感神經。中美、中俄、中歐之間架起首腦熱線,在國際政治重大問題上,世界需要隨時傾聽中國的聲音。弱國無外交,強國也可能惹來更多的外交紛擾。中國年輕人有熱血,也不乏理性。23歲大學生饒謹創辦的反CNN網站首頁,不卑不亢寫著兩行字:

  “我們並不反對媒體本身,我們只反對某些媒體的不客觀報道;

  我們並不反對西方人民,但是我們反對偏見。”

  上個月,第一個會説中文的西方政府首腦陸克文訪華,在北京大學演講的開場白就是:

  “中國有句話叫,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説中國話。”

  這位明確反對抵制北京奧運會的澳大利亞總理,告訴北大學子:

  同學們,你們是中國融入全球的一代,你們肩負著中國的偉大責任,你們將決定世界如何看待中國。”

  臺下的大學生報以歡快的掌聲。這裡沒有語言的隔閡,沒有藏青會,沒有卡弗蒂,沒有搶奪火炬,自然也沒有顧維鈞當年眼裏的一片黯淡。

  激情過後,世界將看到一代更加陽光、更加自信的中國青年。

 

 

“奧運——這一代的成人儀式”系列網評之一:我們這一代的五四宣言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