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外媒:中國發展勢頭良好 成為全球經濟新牽引機

時間:2009-08-31 15:58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28日訊 在全球金融危機環境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和在國際社會所起的作用一直是境外媒體熱議的內容。國外部分媒體認為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環境下保持了發展的勢頭,成為全球經濟新的牽引機。

  新興工業國家復原能力令人嘆服

  德國《商報》8月21日發表作者延斯?明希拉特題為《新的牽引機》的文章稱:當去年夏天金融危機達到頂峰時,人們都認為,和每次全球危機一樣,大型新興工業國家受到的影響將比發達國家更嚴重。當今年初經濟渡過危機最艱難時期並看到最初的希望時,人們都認為,要從衰退中復蘇,出口型的新興工業國家要比發達國家需要更長的時間,只有當發達國家的經濟復原,新興工業國的經濟才會恢復原來的增長速度。

  在危機爆發兩年之後,可以斷定,上述判斷都錯了。第一,面對危機,除俄羅斯之外的新興工業國家代表都表現出令人讚嘆的抵抗力。第二,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已經在全速進入復蘇期,而部分7國集團國家卻僅滿足於第二季度首次實現的微弱增長。但是即使這絲曙光也不能阻擋7國集團國家到今年年底萎縮3.9%(據專家估計)的命運。而金磚四國卻將取得6%的增長——儘管俄羅斯增長乏力。

  力量對比首次向新興工業國家推移

  如果從本次危機中能得出一個判斷,那就是:重大危機首次將力量對比向著大型新興工業國家的方向推移。安聯公司的新興市場專家格雷戈爾?埃德説:“在以前的危機中,大型新興工業國家受到的影響大多十分嚴重,尤其是拉美國家。而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尤其是中國和印度,也包括巴西都表現出顯著的抵抗力。”也就是説,脫鉤是存在的。高盛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説:“金磚四國合計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將在20年內超過7國集團國家,可能2027年就可以。”在危機之前,這家美國投行還預計這一過程可能會多延長10年。奧尼爾認為,市場的動蕩明顯加快了力量對比向新興工業國推移的速度。尤其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國的活力——不僅僅是因為增長本身,還有繁榮“結構的改變”。

  中國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令人矚目

  中國在危機中以令人矚目的速度推出了一項高達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也強化了國內需求。專家稱讚它是世界上最為有效的凱恩斯主義計劃。奧尼爾對中國今年的增長預測是9%,明年甚至是近11%。以美元計算,中國自2007年危機開始以來的消費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相當於從美國蒸發的貢獻。對於未來10年的增長,奧尼爾預計,“中國和印度平均將在8%,巴西則在4%—5%”。

  金磚四國的重要性和潛力都在增大

  儘管大型新興國家活力無限,但它們還不能取代美國過去的地位並牽動整個世界經濟。金磚四國在全球經濟中佔15%左右,而美國自己佔近1/3。但金磚四國經濟的重要性和潛力都在增大。可以斷定:今後當美國咳嗽時,世界不再會患上流感;即使美國患上肺炎,未來的增長明星可能最多也只是著涼而已。

  中國有能力在未來推動世界經濟

  德國《商報》8月21日發表作者安德烈亞斯?霍夫鮑爾題為《無可爭議的全球增長明星》的文章稱:經濟學家有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如果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在未來幾年裏推動世界經濟,那無疑是中國。瑞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説:“中國經濟增長的幅度將明顯高於發達國家。”

  中國經濟恢復程度好于預期

  中國也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需求銳減,中國出口僅第一季度就下跌了約1/4。但中國政府預計,出口的大幅下跌可能在未來幾個月裏就將終止。這個繼德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很早就以高達45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對危機作出了反應,迅速推動了癱瘓的經濟。因此第二季度中國GDP增長達7.9%。瑞銀在北京的分析師王濤説:“這好于預期。”

  中國本土增長模式獨立於全球經濟 安德森認為,雖然未來中國仍將強烈依賴世界貿易,但與以前的衰退不同。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這次危機中的處境要好很多,因為中國沒有高額國債,而且擁有超過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安德森預言,很多新興工業國家——尤其是中國——建立起了本土增長的模式,儘管其出口經濟會進行調整,但它們在未來5至10年內的增長速度將明顯領先全球。他的結論是,這是與全球經濟的“真正脫鉤”。

  中國成為全球經濟“救世主”

  日本共同社8月22日報道:本次金融危機中,中國搶在日本和歐洲之前率先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從年初開始穩步走出經濟谷底。8國集團央行官員對此表示,這只有在中國獨特的政治體制下才能做到,也正因為還是發展中國家,因此效果很快顯現。但在歐美,這一套是行不通的。中國成為全球經濟“救世主”的形象由此誕生。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