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安倍訪印,“西行外交”有玄機

2017年09月17日 10:28:07  來源:文匯報
字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3日出訪印度,與印總理莫迪舉行2014年以來的第十次“安莫會”。緣于日印關係迅速發展,日本輿論得以吹噓兩國具有地緣、幣緣、物緣與佛緣———兼具戰略、金融、商品及文化四大屬性。但擠出此言水分再看,安倍此番西行“取經”,絕非謀求印太地區穩定。

  投入大量資源促日印關係“上臺階”

  安倍2015年12月訪印時,將日印關係提升至“世界上最具潛力”的高度。2016年,安倍政權出籠 《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鼓噪日美澳印抱團經略兩洋。近3年來,日印關係“發生實質變化”,結成“特殊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其蘊涵的“特殊”“全球”“戰略”性質,漸從承諾變成實幹。

  日印關係“上臺階”,與安倍投入大量外交資源,兜售冠以弧、圈、角、菱之名的“戰略構想”有關。在“安倍外交”的盤算中,印度被視為“天然盟友”,為推進對印關係,經濟不計成本、外交不講原則、軍事不求對等———給“中日鄰”關係打楔子,為“中美鄰”關係布暗樁之心路人皆知。

  反觀印度,自2014年政權更替以來,莫迪政府沿襲扮演“有聲有色”大國的外交思維,引領印度外交將視野從陸地轉向印太兩洋;從周邊南亞轉向歐亞大陸。緣於此,新德里內心頗願看到日本在印太地區提高戰略地位,彼此呼應;雖是同床異夢,但對來自日本的殷勤頗感受用,半推半就。

  或為美國外交政策調整做準備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對安倍訪印成果評價不吝讚美,稱此訪促進兩國“以更大步伐邁入日印關係新時代”。其所説的“新時代”,或指日印在安全、防務、貿易、投資、金融、援助、旅遊、航空、核電等領域的新合同,但內心或是企圖搶灘這一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助推日本經濟增長。

  一、經貿合作是熱點。“新幹線”項目集戰略、金融、商品屬性于一身,是安倍給莫迪的見面禮。為爭奪其他6條高鐵線,日不惜突破外援“規制”,大幅降低貸款利息,投入一萬億日元的國家資本,以緩解項目啟動的金融抑制,帶動民間企業與銀行跟進,“讓新幹線成為印度經濟增長起爆劑”。

  二、安全合作是焦點。“安莫會”除同意日本派P-1反潛巡邏機參加明年“馬拉巴爾”聯合軍演外,兩國擬將外交防務部門間的安全政策“2+2”磋商由副部長級升格為部長級,並定於2018年舉行首次聯合反恐演習,日航空自衛隊與印空軍在日進行首次演習,構築兩國陸海空全方位聯合訓練態勢。

  三、開發非洲是支點。5月23日,莫迪在於古吉拉特邦舉行的非洲開發銀行第52屆年會上,出臺“亞非增長走廊”構想。欲與日搭船入非,加大投資;參與伊朗恰巴哈爾港擴建及毗鄰經濟特區開發,拓展連接亞太、中東與非洲的大市場。該構想與印此前的“香料之路”和“季風計劃”一脈相承:借助印度史上通商31國的文化符號,加強與印度洋沿岸國家、阿拉伯半島及東非的經貿紐帶,故被視為印版“海絲之路”。

  日本一家頗受知識精英歡迎的媒體《日本經濟新聞》 網站9月13日刊文一針見血地指出,“安倍之所以重視與印度的關係,是因為印度在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性正在提高”;“日本還與莫迪倡導的重視東亞的‘東進’戰略産生共鳴”。由此看來,安倍西行,莫迪東進;戰略對接,異曲同工。

  自2012年執政以來,安倍力推“俯瞰地球儀外交”,出訪達56次,居戰後歷屆首相之最。此訪並非其任內的外交謝幕,11月 APEC峰會或再次舉行“安莫會”。但眼下國內政局動蕩,“後安倍時代”匆匆臨近,“地球儀外交”視角,已從“俯瞰”調整為“回看”———秋後盤點,刮垢磨光。

  部分智庫與媒體或已聽出安倍西行的弦外之音:深耕對印外交,拓展對亞外交 (磨光)、補強對美外交 (刮垢)。上述 《日本經濟新聞》 有句話很重:“安倍希望通過此行補充穩固的日美同盟”———關係“穩固”還需“補充”,正説明其不穩固,安倍或“悄悄地為美國的外交政策調整做準備”。

  (陸忠偉 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院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