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誰在害怕“地獄島”的真相 日媒試圖否認曾“強徵勞工”

2017年07月30日 10:1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鳴鏑】

  【編者按】

  7月初,一部名為《軍艦島的真相》的宣傳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螢幕上連續播放了一週,片中揭露了二戰期間日本強徵勞工在軍艦島上進行奴隸勞動的真相。7月26日,一部名為《軍艦島》的韓國電影上映,日本強徵勞工的罪惡歷史再一次擺到了世人面前。

  連日來,電影《軍艦島》成為韓國社會的焦點。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強徵朝鮮半島勞工,到日本軍艦島上進行奴隸勞動的歷史為題材,講述了勞工們逃生的故事。該片成為韓國社會的一個現象級事件。7月26日影片上映前,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韓國全國有2168塊電影螢幕安排上映《軍艦島》,約佔韓國院線全部螢幕數的86%,在韓國電影史上還沒有哪部電影在放映前就確保過2000塊以上的螢幕。同時,該片的預購票數也創下韓國電影史最高紀錄。

  27日,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綜合統計結果顯示,影片放映首日觀影人次超過97萬,遠遠超過此前87.3萬人次的歷史紀錄,成為韓國電影史上首日觀影人次第一的電影。

  導演柳承莞對媒體説,直至拍攝時都沒曾想過這部電影居然有能受到如此多的關注。這部以歷史上某個具有戲劇性的瞬間製作出來的影片,不是為了在暑期檔做生意而上映的作品。軍艦島的歷史需要我們每個人銘記。

  帶血的“世界文化遺産”

  軍艦島原名端島,因形狀酷似軍艦又稱軍艦島,是日本長崎外海的一座離島。由於蘊藏著大量優質煤礦資源,1890年起即被日本三菱公司購入,經過幾次大規模改造工程,成為日本著名的煤炭産地。20世紀60年代,隨著石油代替煤炭成為主要能源,日本政府開始在全國各地關閉煤礦。1974年,軍艦島也被正式關閉。

  對於日本來説,這座島嶼在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産”,因此,日本在2015年已將“軍艦島”以及其他22處明治時期的建築物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産,理由就是“非西方國家第一次成功引進西方工業化的示例”。

  然而,這裡每一塊煤都沾著被強徵的東亞人民的血。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後,就開始了強徵朝鮮半島勞工的罪惡歷史。侵佔中國東北後,又徵集了大量的中國勞工。二戰期間,朝鮮半島和中國勞工被大規模強徵至此,受盡非人折磨,大量虐待致死。據倖存者回憶稱,勞工們每天只能得到一點點食物,卻要在地下1000米的煤礦裏工作至少20個小時,一旦生病就意味著死亡,超過20%的勞工死亡率,讓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獄島”。

  日本方面反應強烈

  然而,這樣一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竟引起了日本方面的極大反響。日本媒體試圖為這一段黑歷史“洗白”,否認日本在二戰期間曾在該島上“強徵勞工”。日本《産經新聞》甚至認為,《軍艦島》是一部捏造的電影,與事實嚴重不符,還稱“這部政治色彩濃厚的影片會成為日韓民眾感情惡化的火種。如果日本對韓國的反日情緒妥協,其他日本史跡也可能受到影響”。日本時事通信社的報道也稱,這部動作電影“純屬虛構”,將影響日韓關係。《朝日新聞》報道,韓方預計將在113個國家與地區上映《軍艦島》,考慮到其影響力,該電影“不僅對日韓關係,更會對日本的國際形象造成影響”。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在官邸記者會上專門就電影《軍艦島》公開回應稱,《軍艦島》不是反映歷史事實的紀錄片,包括(日本在戰爭中的)強徵勞工在內,日韓之間的財産請求權問題已經得到完全、最終的解決。

  日本方面如此反應,令人齒冷。要知道,在描寫納粹黑暗歷史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單》德國首映時,當時的德國總統魏茨澤克是親自出席了的。同樣的情景在日本,竟是這番鬧劇。

  儘管二戰末期日本曾試圖抹掉這段歷史,但真相還是被一次次揭開。國際勞工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二戰期間日本強徵韓國和中國勞工的行為違反了國際勞工組織的《強迫勞動公約》,在惡劣條件中工作的韓國和中國勞工死亡率達17.5%,一些地方甚至高達28.6%。在日本外務省戰後公佈的資料中也顯示,近4萬名中國勞工在二戰期間被強徵至日本,其中3765人在三菱礦業及其下屬各單位強制勞動,有722人死亡。日本強徵勞工進行奴隸勞動的歷史不容否認,這不僅是歷史的真相,更是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早已達成的共識。

  扭曲的日本二戰史觀

  2015年,軍艦島申遺時,世界遺産委員會曾要求日本“講述整體的歷史”,也就是向世人説明軍艦島上這段強徵勞工、進行奴隸勞動的歷史。在申請過程中,日方也承認了強徵大量勞工在惡劣環境中勞作的事實,並承諾將在遺址上對這段歷史進行介紹。

  但如今,在軍艦島上,這段歷史卻全無蹤影,承諾應在島上展示的真相再一次被抹去了。而面對表現這段歷史的電影,日本方面又極其敏感,甚至把它説成“日韓民眾感情惡化的火種”。

  日本一次又一次地“失憶”、一次又一次地妄圖“洗白”自己,始終無法直面歷史、承認自己的罪行,扭曲的不僅是歷史觀念,更是整個國家。否則,日本上下何以對一部電影如此緊張?

  日本一些人或許始終想不通為何周邊國家要強調不忘歷史,其實看看深刻反省了二戰罪責的德國就能明白,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的話就是最好的告誡——

  沒有記憶就沒有和解。我們對歷史的回顧越真誠,我們身上的枷鎖就越少,就越能為歷史後果擔負起我們的責任。

  (作者:李曾骙)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