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美國視中國“最大對手”沒啥可怕的

2017年07月28日 08:47:09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美國中情局長蓬佩奧近日接受《華盛頓自由燈塔報》採訪時説,“中長期看,中國有可能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手”,原因是中國“有蓬勃發展的經濟,而且有龐大的人口基礎”。他還説,“中國不是想竊取我們的技術,就是要保證他們的反制措施可以擊敗我們,而且他們往往是雙管齊下”。

  蓬佩奧表達這些意思時,並沒有使用激烈的語言。但是作為中情局長,他的話應該代表了美國情報界和美國政府對中國的主流認識,而且這種認識很可能將影響美國整體國家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中國早了解美國的這一認識比晚了解它顯然要好。

  華盛頓視我們為“可能的最大對手”並非一定是中美關係的噩夢,它會讓中美的戰略互疑難以消解,但是這兩個大國仍將有管控好這種互疑的機會。

  蓬佩奧所説的“最大對手”,其實説的是成為對手的能力。只要中國的國家實力逐漸接近美國,後者就會自然將我們視為“最大對手”。因為中國崛起打破了美國自己長期一家獨大的舒服預期,兩強並存肯定沒有美國鶴立雞群的感覺好。

  美國對愈發強大的中國製造實質性傷害,將比它現在這樣幹更難。儘管美國由於焦慮和防備的增加有可能開展更多挑釁,但是中國應對挑釁的資源將會增加得更快。崛起的中國容易變得更不安全,有時這會是外在的感受,但並非真實的邏輯。

  因此面對美國的疑慮,中國除了進一步加快能力建設,別無選擇。我們切不可天真地認為少裝備一些核武器、少造幾艘核潛艇,會對中美關係有好處,未來的中美關係必須在中國力量不斷縮小與美差距的基礎上加以構建。

  美國的疑慮也會伴隨著更多的對華戰略尊重和忌憚,因為同中國攤牌的代價越來越高,這會促使美方在很多時候自我克制和謹慎。兩強之間的遊戲規則與力量懸殊時的很多做法自然會不一樣。

  中美關係的實力基礎一直在變化。朝鮮戰爭時,美國視中國為受蘇聯支援的對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是美國對付蘇聯需要拉攏的夥伴。直到現在,中國的綜合實力超越了美國之外的所有國家,並呈現一個一個補上短板全面接近美國的勢頭。美國的全球防範重心也一步步朝中國傾斜,中國長大了,要經歷成人面對的風暴了。

  中國缺少頂級地緣政治博弈的經驗,但幸運的是,這個國家擁有漫長的歷史和深厚的哲學,實事求是主義總是能把我們帶向關鍵的正確選擇。新中國從美國的敵人變為與它成為半盟友,然後兩國又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夥伴,現在美國感到某種“威脅”時,雙方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攤牌有了大國關係史上從未見過的難度。

  中國就是要進一步發展自己,堅決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嚴守底線,同時要積極主動地擴大同美國的共同利益,絕不與美爭奪世界霸權。軍事上中國應長期奉行積極防禦戰略,決不搞進攻戰略。在這個大框架下,我們完全可以坦然些,不懼與美具體摩擦,不患得患失。

  美國會知道,它不可能做到逆轉中國的發展趨勢,它要尋求代價最小的對華相處方式。而我們的上述原則實際上與它的利益相向而行,為其提供了現實條件下利益最大化的機會。這樣的中美關係也將塑造21世紀整個國際關係的面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