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法國總統大選傳統執政黨均遭淘汰 歐洲為馬克龍歡呼

2017年04月25日 08:45:0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兩位“非傳統”選手最終闖入法國大選的決賽,使得剛剛過去的週日成為法國政治史上的轉捩點。年輕帥氣的中間派候選人馬克龍與借著民粹主義浪潮崛起的極右翼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拿到了決賽權。“兩個局外人打敗了主流政治精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説:“法國大選呈現出政治新手對決極右民族主義者的局面。”這也是50年來,兩大輪流統治法國的執政黨——左翼社會黨與右翼共和黨第一次雙雙無緣總統寶座。

  法國總統大選首輪投票于23日晚結束。據法新社週一公佈的最後計票結果,馬克龍獲得24.01%選票,排名第一,國民陣線候選人勒龐以21.30%排名第二。中右翼共和黨候選人菲永以20.01%屈居第三,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以19.58%的票數直逼菲永,而社會黨候選人阿蒙只獲6.35%的低票數,排名第五。其他6名候選人得票數均不到2%。

  路透社稱,最新民調顯示馬克龍將在5月7日第二輪投票中完勝勒龐,勝率在62%至64%之間。菲永與阿蒙均在週日晚呼籲他們的支援者第二輪投票給馬克龍,以阻止極右翼上臺。共和黨大佬朱佩和總統奧朗德也發出相同呼籲。

  歐洲議會主席塔賈尼星期一在斯洛伐克召開新聞發佈會,表達對馬克龍的祝賀,稱他相信勒龐不能贏得第二輪選舉,他呼籲法國人民一起來捍衛歐盟的團結。他説勒龐讓法國脫離歐盟的目標是可憐的,“孤立是一種壞方法”。

  “柏林無比興奮”,“德國之聲”24日稱,馬克龍在第一輪選舉中的勝出令德國人感到高興並松了一口氣。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發言人塞伯特在推特上發文説:“馬克龍支援強大歐洲和社會市場經濟的強硬路線取得勝利,這很好。”德國外長加布裏爾表示,在獲提名的11位總統候選人中,馬克龍就是“唯一真正親歐的候選人”,“我敢肯定,他將成為法國新總統”。

  由於預測馬克龍會最終贏得大選,歐洲市場週一開始提前歡慶模式,法國CAC40指數盤中漲幅達4.5%,創下近9年來的新高。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盟主要國家股指當天最大漲幅也均在3%以上。歐元匯率則上升至5個月以來的最高位。法國僱主協會一位負責人在法國電視二台指出,這樣的結果讓法國僱主階層感到滿意,馬克龍代表了強化歐盟凝聚力、推動勞工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振興經濟、減少失業的保證。

  “法國的政治歷史翻過了一頁”,馬克龍當地時間23日晚在巴黎西南部舉行的一個勝利集會上告訴法新社,在5月7日的投票中,他的目標是團結“愛國者”對抗“民族主義的威脅”。

  24日,瑪麗娜勒龐攻擊馬克龍代表的是奧朗德失敗的政策,只有她才真正代表了法國選民的利益。她説馬克龍在抵抗極端恐怖主義方面“非常弱”,作為總統競選人竟然沒有制訂反恐計劃,她重申“她會讓法國重新回到正軌”。

  勒龐還表示,與2012年大選相比,國民陣線新增了100萬支援者,她歡呼這是“歷史性勝利”。據法新社報道,國民陣線總部選後一片樂觀氣氛,許多支援者認為他們“第二輪很可能會贏”。

  英國廣播公司(BBC)24日稱,馬克龍和勒龐,無論誰在第二輪的投票中勝出,都將標誌著法國政治要脫離統治了數十年的左派和中間偏右黨派。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24日稱,第一輪總統大選結果被稱之為歷史性的,怎麼看都不為過。法國政壇重新洗牌了,這是自1958年戴高樂締造第五共和國以來,自稱戴高樂黨人的傳統右派首次未能進入第二輪;這也是50年來,兩大輪流統治著法國的執政黨-——左翼社會黨與右翼共和黨沒有任何一黨進入第二輪,而從未經歷過選舉洗禮的馬克龍一舉打進第二輪,大有入主愛麗舍宮之勢,勒龐借民粹泛起東風挺入第二輪,弄不好步父親老勒龐後塵,第二輪出局。

  《華盛頓郵報》23日稱,革命的法國人民又比其他國家先行一步,這符合1789年大革命精神。週日的選舉中,法國成為第一個瓦解二戰以來主導歐洲政治的中右翼/中左政黨架構的西方大國。馬克龍和瑪麗娜勒龐背後都沒有議會多數黨的支援。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三年前,法國人並不熟悉馬克龍這位年輕的銀行家。這位被稱為“飛碟”的天外來客在自己建立的前進黨中一步步贏得了民意,他表現出的革新意識,迎合了法國人厭煩傳統政黨希望變革的願望。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此前,馬克龍從來沒有當過議員,這也許是時勢造英雄的不可思議之處。這位年輕的政治寵兒憑藉其活力、無與倫比的迷人風度和極佳口才實現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變局,這將載入史冊。如果他獲勝的話,將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法國BFM新聞電視臺分析稱,阿蒙的低票數表明選民對社會黨執政的強烈不滿,菲永期待的票數也沒有出現,顯示了選民對假公濟私現象的不滿。結果反映出選民的思變與反體制情緒。

  【環球時報駐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姚蒙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谷棣 任重 柳玉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