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援健康出行,倫敦公共交通的設計路線也非常人性化,有不同出行方式的合理搭配。比如倫敦以極短途的步行,短途靈便的公交和自行車,中短途的地鐵、中長途的火車為骨架,同時輔助以摩托車自駕收費等制度,限制中心區域停車位,以及發達的汽車短租服務,分流各種出行需求。更重要的是倫敦城市規劃問題,正常倫敦人的活動範圍都比較小,東區基本在東區,西區也基本在西區,每個不同區域有各自獨立且配套的設施,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學校、住宅、社區醫生、警局、超市、購物中心、公園、健身房和教堂等基本都會在一英里之內。
最後看鄰國日本。常年旅居日本的華人黃學清第一反應是:東京不堵車。同樣是汽車出口大國的日本是如何做到不堵車的?
據黃學清介紹,在東京除了假期以及看櫻花紅葉等特別時期,進駐東京的高速公路會出現幾十公里的擁堵以外,平時市內很少出現堵死情況,最多是車行緩慢,這主要依賴於道路設計合理,嚴格執法減少交通事故,良好的駕車習慣,以及公共交通的發達。特別是公共軌道交通的發達,公交巴士運輸只佔東京總交通量1%,上班族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地鐵和輕軌。在市中心區,90%以上客運量由軌道交通承擔。車站間距離不超過500米,大大減少道路交通的壓力。
在日本即使是大城市被稱為毛細血管的小路也非常多,除了大公園體育場等特大型建築物以外,無法穿行的地域很少,雖然不少小路時速被限制在五六十公里,或者更低。但至少另大家不會都擁堵在大路上。日本國土交通省,以及很多地方政府都會定期召開針對交通擁堵的協議會,政府會長期徵求民眾,公交車協會,計程車協會等機構對交通狀況的意見和建議。比如讓民眾提供感覺交通擁堵或不便的地點,在會議上經過數據分析等方法進行審議,如果被認定為擁堵地點,將會對該道路進行治理。
(原標題:盤點各國如何治堵:東京人上班主要乘地鐵輕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