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美媒:中國載人航太飛行成慣例 進步讓人習以為常

2016年10月20日 15:23:52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美媒:中國載人航太飛行成慣例 進步讓人習以為常

  責任編輯:楊寧昱

  核心提示:2003年,中國終於完成了這一壯舉,航太員楊立偉乘坐神舟五號太空飛船進入地球軌道,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完成載人太空飛行的國家。自那以後,這種飛行幾乎成了慣例。

  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道 美媒稱,中國太空項目的進步已讓人習以為常。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月17日發表文章稱,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將航太員送上太空。

  2003年,中國終於完成了這一壯舉,航太員楊立偉乘坐神舟五號太空飛船進入地球軌道,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完成載人太空飛行的國家。自那以後,這種飛行幾乎成了慣例。

  當17日清晨航太員景海鵬和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後,這已經是中國第六次將航太員送入太空,也是自美國航空航太局于2011年中止太空梭項目後中國第三次這樣的發射。

  按照計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軌飛行期間將與最近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太員將進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這將是中國迄今為止最長的載人太空項目。

  2016年是對中國太空計劃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相比受冷戰刺激的俄羅斯和美國太空計劃,中國太空計劃的發展更為平穩,目的更為明確。2016年至今,中國發射了全球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的建造,2015年還發射了另一顆用於尋找暗物質的衛星。

  中國將通過天宮二號的各項試驗來掌握貨運飛船對接、生命保障系統運作、回收利用水等大量技術,以確保中國未來的空間站在很長時間內無需地面補給。預計中國未來的空間站將於國際空間站結束使命的2020年前後建成。

  太空專家、曾出版過兩本書介紹中國太空計劃的布賴恩哈維今年早些時候説,“到2020年”,中國將“很明顯地開始與其他太空強國相比肩”。由於中國政府只是零碎地為其太空相關項目提供資金,因此很難將中國太空項目的規模與美國和俄羅斯的項目進行比較。

  據中國國家媒體報道,2013年中國的載人太空飛行項目耗資約190億元人民幣(按當時的匯率,約合30億美元),這一數額遠高於此前十年中國全部太空項目的總支出。相比之下,2013年美國航空航太局將其全年169億美元總預算中的37億美元用於“太空營運”,包括太空飛行及為國際空間站提供的支援。

  美國航空航太局2016年申請的預算總額為185億美元,其中40億美元計劃用於太空營運。中國希望于2018年使一枚探測器在月球遠端登陸,並表示希望在未來15至20年中實現中國航太員登陸月球。中國還計劃于2020年向火星發射無人探測器。

  印度于2014年向火星軌道成功發射了一顆衛星,成為全球唯一做到這一點的國家。美國則越來越希望將太空探測商業化。美國總統奧巴馬本月早些時候在一篇文章中呼籲美國在2030年前將人類送上火星,並稱此舉將需要政府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編譯/林朝暉)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