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重金獎勵高分考生的背後:送錢、送房“各懷心事”

2017年08月26日 11:34:5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題:重金獎勵高分考生的背後:送錢、送房“各懷心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楊穩璽 張大川 朱麗莉

  近日,有媒體報道江西省文科高考狀元金淼1天裏獲得33萬元獎金,引發網路熱議。每年高考成績公佈以後,各地都會出現“送錢”甚至“送房”重金獎勵高分考生的現象,這些“重獎”資金都是來自於何方?背後各方又懷抱哪些目的?

  各地多方重獎考生引熱議

  就讀于江西省豐城中學的金淼,今年高考考了675分,成績位列江西省文科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近日有媒體報道,廣東省豐城商會、李文綺扶貧獎學金、豐城中學校友基金會和豐城一餐飲公司,在同一天向金淼共發放超33萬元的獎金。

  從有關金淼家庭的公開報道中可以看出,其家庭並不富裕。金淼的舅舅在採訪中也向記者表示,金淼的家庭一直比較貧困,此次社會獎勵將給其家庭生活帶來積極改善。而金淼本人表示,十分感謝各界的愛心資助,今後將在清華大學繼續努力學習,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以優異成績回報家鄉。

  該消息一經報道,旋即引發網路熱議。有網友認為是“好事一樁”,也有網友認為:“雖然俗了些,但也是很不錯的機制,30到50萬元對富家子弟來説不算什麼,但一些寒門學子可以靠這個幫家裏減輕負擔。”還有網友認為此舉既能激勵學生努力,又能幫助寒門學子改善家庭狀況,值得稱讚。

  但也有網友認為過分的物質獎勵有失妥當:“歪風邪氣,不值得提倡……突如其來這麼多錢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價值觀上的不良影響?”

  近年來,國內各地屢見企業、學校及組織機構對高分考生的重獎。今年廣西百色市平果縣,一所民辦中學分別獎勵兩名考上清華大學的考生各60萬元。2016年,廣東省恩平市一房地産公司獎勵市級高考理科狀元伍正濤一套“狀元房”。2014年,四川某企業拿出60萬元作為四川省高考狀元的鉅額獎勵。

  重金獎勵的背後

  “送錢”甚至“送房”,重金獎勵考生的背後,捐助方、學校和學生都怎麼看待這些“重獎”?

  【學校的考慮】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西部某縣級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中考“掐尖”——即省會、市區的高中來縣城錄取優秀考生的做法日益突出,當地政府或企業機構為學子承諾重獎,也是為了留住“人才”的無奈之舉。他説:“有時候一兩個好學生就可以帶動幾個班級學風向好,縣裏連年沒有考生考入名校,對縣城教育打擊甚大,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會認為學校教育能力不行。”

  【企業的考慮】“我們是為了給孩子一些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援。”廣西玉林市一企業老闆朱海龍告訴記者,公司連續多年關注當地教育,每年資助數萬元參與對高分考生的獎勵,標準為一本學校學子1500元,二本1000元,清華、北大等名校1萬元。

  “這些重獎不乏有善心企業家真心想做好事,但也要承認企業都是逐利的。”某公關公司品牌策劃專員龔軍告訴記者,現在企業進行支教、出資修建校舍、捐助貧困學生等捐資助學行為十分常見。此類行為一般由企業公共關係、品牌等部門共同策劃完成,可以為企業塑造品牌、提升在所在地群眾中的好感度等,同時更能吸引媒體關注,提高企業曝光度。

  【學生的考慮】曾獲得獎金獎勵的某市2017年高考理科狀元尤陽(化名)説:“以我自己來説,家庭情況一般,這些年為了學習家庭投入了很多成本,高中期間各種輔導培訓花費就超過兩萬元。這份獎勵讓我感受到社會對努力勤奮向上這種精神的肯定。”但他也認為,如果企業為了吸引“眼球”用重獎製造“噱頭”,甚至帶有其他明確的商業目的,會使這份獎勵變了味道,作為受獎者他會拒絕。

  “畢竟寒窗苦讀這麼多年,我完全理解,既不反對也不眼紅。”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大一新生朱奇(化名)告訴記者,他中學所在地的縣教育局曾公佈,考取清華北大會獎勵學生和教師組各4萬元。這曾經讓中學時代的他也感受到社會對勤奮讀書的認可。

  獎勵應適度並積極引導

  獎勵優秀學子無錯,企業重獎行銷亦無可厚非,但近年來各地重獎高分考生的舉措引發了一些不良影響,甚至有人為拿重獎成為不斷參加高考的“專業戶”。就此,專家學者認為,重金獎勵雖然看上去沒錯,但各類借“狀元”標簽進行的炒作和商業運作,對社會風氣及學子未來發展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社會重視教育不是壞事,但是獎勵的額度應適度,建議重榮譽獎勵,輕物質獎勵。”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李碩豪説。

  “不重視學習過程,只重獎高考狀元,可能會助長社會上唯分數論的風氣,有違素質教育理念。”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濤認為,這些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們價值觀還沒完全成熟,社會應該自覺抵制各類圍繞他們的炒作,關愛和保護這些優秀孩子的心理健康。

  李碩豪建議,相比重獎一兩個高考狀元,更應該重視對當地教育品質的整體提高,政府可以引導有愛心的企業對地區教育進行長期關注和幫助,探索更成熟的獎勵制度,形成捐資助學的良好風氣。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建議學校及社會應更全面客觀評價學生,在素質教育時代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不過分強調考高分;同時引導各方從基礎教育開始重視,實現地區間學校教育資源均衡化,讓城裏和農村的孩子都能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