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傣族90後春節返鄉記:走40余公里路 全身都是黃泥灰

2017年01月29日 11:26: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雲南普洱:“90後”傣族小夥春節返鄉記

  刀士新的家中挂滿臘腸,儘管沒有貼春聯,卻依然有年味。 刀志楠 攝

  中新網普洱1月28日電 (刀志楠)農曆雞年的第一天,刀士新在鞭炮聲中甦醒,村裏開始熱鬧起來。春節,在外工作的年輕人都紛紛回鄉。“回家的路途不算好走,但無論是家人還是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期盼著一年裏最難得的相聚。”

  刀士新家位於雲南省普洱市鎮沅縣扣麼村民小組,全村共42戶157人,彝族、哈尼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雜居,刀士新是這裡少有的傣族。

  摩托車是刀士新家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刀志楠 攝

  “18歲以前,我都沒有去過市裏。”因為交通、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刀士新直到考取大學的那一年,才走出這個小村,去遠在400公里外的昆明求學,從鄉村到都市,他時常調侃自己為“直過青年”。如今,在昆明工作一年有餘的他已經逐漸適應那裏的生活,“適應很容易,但立足很難。”刀士新在外打拼的一年裏,有了許多生活感悟,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生活壓力。

  “春節”,是刀士新從小到大最喜歡的節日。“小時候的春節可以穿新衣買鞭炮,長大後的春節可以回到這個從小放鞭炮的地方,與家人團聚。”5年前離開家鄉的他,沒有錯過一次春節,儘管回鄉的路並不好走。

  “最直接的回家路,是在昆明搭長途汽車到縣城再轉摩托車,順利的話,需要11個小時。”每年,父親刀紅祥都會騎著摩托車,沿著盤山公路走40余公里到縣城接刀士新回家,花費2個小時。這一路,父子倆稱為“沙塵暴之旅”。“因為到家的時候,無論是衣服鞋子還是頭髮,全都是黃色的泥灰。”刀士新拿出還沒來得及洗的衣服,上面蒙了一層厚厚的灰。

  雖然回鄉的路充滿不易,但父子倆的內心卻是欣喜的。“5年來都是這樣接送兒子的,以後路好了就會方便很多。”近年來,雲南省加快鄉村交通建設,不久以後,這條鄉村公路也即將便變成“三級路”。“更好更寬,應該可以剩下不少油錢。”刀紅祥説。

  到家已經是大年三十,刀士新沒有趕上村裏最為隆重的殺年豬,一家三口吃了一頓簡單但溫馨的年夜飯。

  扣麼村民小組座落于山中,出入交通不便。 刀志楠 攝

  大年初一,刀士新跟隨父母去拜年,一路上,他發現了不少村裏一年來的新變化。“村裏今年又添了7輛車,手機塔也建起來了,以後跟你視頻聊天更方便,”父親像是導遊一般,給他解説起來。“現在躺在家裏可以看新聞,等以後玉臨高速(玉溪至臨滄高速公路)通了,你就可以回家吃飯再去上班啦。”刀紅祥的講述勾勒出了這個小山村多年來的變化:路好了,車多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到外面去打工掙錢,村民們富裕起來了。

  明天,村裏許多人家將選擇自駕遊的方式外出遊玩,但刀士新一家更願意待在家裏聊聊日常。他説,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家裏只有一輛摩托車,只能載下兩個人。“目前家裏把大部分精力用來建蓋新房,半年後我們就能搬進新房了,日子正在一天天變好,自駕出遊也不會太遙遠…”

  5年來,刀士新都乘坐著父親的摩托車回鄉過年,感受家鄉變化。“每一年春節,很多人都要踏上返鄉的路,從摩托車到汽車,從火車到高鐵,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感受著時代的變遷,家鄉的發展…”刀士新説,唯一不變的,是人們歸鄉時的愉悅心情。(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