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揭馬拉松背後替跑現象:有賽事一半人頂別人名字

2017年01月03日 08:52: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昨日,廈門馬拉松的移動急救隊提供保障 新華社發

  成都商報首席記者

  劉木木 發自廈門

  2016年,我國一共舉辦了306場馬拉松賽事,接近每天1場。

  24天前,首屆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上,罕見地發生了兩名參賽者猝死事件,其中1名死者為替跑者。

  昨日,2017年度廈門國際馬拉松如期舉行,猝死事件,絲毫沒有影響馬拉松飛奔的腳步。

  為什麼要替跑

  1。 據央視報道,替跑已經是“跑圈兒”裏的普遍現象,當報上名的選手有事去不了時,很多人會選擇出讓名額。

  2。 而由於馬拉松名額緊俏,不少跑步愛好者也願意選擇替跑。

  3。 當然,也有替跑者是為“僱主”參加高級別賽事“刷資格”。

  多少人在替跑

  閻欣寧介紹,跑友圈馬拉松參賽名額轉讓現象極其公開且種類繁多,“有的賽事,有一半人頂著別人的名字。”

  閻欣寧在想,如果有嚴格的篩查機制,24天前的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那名替跑者,是不是就不會死亡?

  比對了十余萬張照片

  儘管壓力重重,但廈門市體育局副局長吳明顯解釋,猝死畢竟只是一個“概率”事件,“你既要參加比賽,還要給組委會的一些規則帶來挑戰,這就變成組委會和選手之間的相互防範,一項健康陽光的賽事,就變成了貓和老鼠之間的鬥爭。”

  “這次不但出了事,在全國,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我們就想認真地抓一回。”吳明顯介紹,組委會比對了十余萬張照片,通過篩查選手的號碼牌(男女選手號碼牌的第一個字母分別為M和F)的方式,才揪出了30名替跑者,“這些替跑者無一例外都是男替女或者女替男,但更多的是男替男、女替女現象,因工作量實在太大,無力進行篩查。”

  重點在有名次的選手

  吳明顯説,對替跑者的排查,國內大型馬拉松賽事的普遍做法是,將重點放在對取得名次的選手進行事後篩查,對業餘跑者而言,因這是一項全民健身運動,一般不再篩查。

  30人處罰名單中的兩人,還因為參與轉讓號碼布造成重大事故,被組委會終身禁賽。一場全民健身運動的禁賽,對個人而言可能算不上多大的懲罰,但組委會試圖借此表明立場,“既然不遵守規則,我們也要表達不歡迎、不允許的態度,這和航空公司設置旅客黑名單一個道理。”吳明顯説。

  加強預防猝死和搶救

  至於教訓,吳明顯介紹,廈門組委會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醫療團隊的設置,著重加強預防猝死和搶救兩方面的工作。

  12月14日,中國田徑協會通過官網發佈《關於加強馬拉松賽事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組委會加強賽前、賽中、賽後的人身安全及預防猝死工作,提醒賽賽者切勿將個人最好成績作為唯一訴求,應充分享受比賽過程,學會量力而行。至於敏感的“替跑”話題,田協規定,將對違規者終身禁賽,並自負由此引發的相關責任。

  在12月20日的深圳馬拉松上,兩名疑似替跑者拿到了名次。“這屬於頂風作案,應該好好殺殺這兩隻雞,明年的猴就會老實很多。”閻欣寧説。

  為盡可能杜絕替跑者入場,1月2日舉辦的廈門國際馬拉松有一系列新舉措,比如將錄檢時間延長為1小時50分。

  昨天8點整,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響起了一聲發令槍,3萬人歡呼著共同開跑了,這又是好一場熱鬧的馬拉松。

  馬拉松是什麼,你為什麼要跑馬拉松?

  我心中的馬拉松

  “就是想跑”

  6旬閻欣寧已跑了96場

  人的愛好有無數。

  “而當你去跑馬拉松,你可能會覺得,原來這件事更有意思。”廈門、福州、上海、北京……如今,年過6旬的廈門人閻欣寧,已跑了96場馬拉松。

  閻欣寧的目標是一百場,但馬拉松是什麼,人們為什麼要跑馬拉松?

  12月下旬,在廈門市體育局附近的一家酒店內,閻欣寧坐在成都商報記者對面,回答這個跑者常常自問的哲學式問題。

  無非是一種自我選擇

  “我是個低調的人,不像那些興奮的年輕人,我從不在賽道上張牙舞爪。”他説,他眼中的馬拉松,“無非是一種自我的選擇”。他是一位寫作者,毫無疑問,馬拉松佔據了他大量的寫作時間。後來退了休,他發現,寫作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於是閻欣寧幾乎放棄了寫作,只是偶爾整理舊稿,從此他的愛好,只剩下跑步。

  他想起,最初開始跑步時,完全是出於一種愛好,“我就是想跑。”每去一座城市,他都要做一份詳細的攻略,無論吃飯睡覺,還是坐車穿衣,都要準備充足。“我有一條標準,無論去哪個城市,住宿只能一百元出頭。”他樂在其中。

  然而現在麻木了

  閻欣寧最初參加馬拉松賽事,去的每一座城市都很新鮮,然而現在他麻木了,除非警察或志願者明確地對他喊“老同志,加油!”他才會象徵性地招招手。

  當他看到賽道上的年輕人,跑過一個鏡頭,又蹦又跳,他就想,這真是在瞎消耗體力,都是在做無用功,“參加馬拉松賽,要有基本的虔誠。”

  現實中的馬拉松

  一個非常危險的年齡

  24歲青年倒下

  然而,這也是危機四伏的比賽,是大負荷、高強度、長距離,蘊藏較高健康風險的競技項目,是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等至少10種疾病患者不宜參加的馬拉松。

  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的兩名猝死者,其中一人39歲,一人24歲。他們分別倒在終點和離終點4.5公里處。

  “有很多24歲的小夥子,倒在了馬拉松的衝刺階段。”在閻欣寧看來,24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年齡。

  成都商報記者初步統計,過去三年,中國的馬拉松賽場至少猝死了10個人。

  一本萬利的馬拉松

  概念花樣百齣

  企業獲得影響,民眾獲得鍛鍊,政府獲得名聲——這是一本萬利的馬拉松。

  2011年,中國舉辦的馬拉松賽僅為22場,2016年,這一數字激增到306場,其背後的原因,是中國田徑協會于2015年年初取消馬拉松賽事審批。

  閻欣寧介紹,過去,幾個重要的賽事,中國田協的一些領導必去捧場,但現在,他們已經顧不上各地越來越多的馬拉松,“即便挂中國田協名號的,田協也不一定派人出場。”

  在廈門,跑馬拉松的人呈幾何數字增長,“一座城市一旦有了一個平臺,每年舉辦一場賽事,大家就會惦記著,你約我,我約你開始練,隊伍就像滾雪球。”閻欣寧説。

  馬拉松本為城市概念,各地借此展示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名勝,“一些地方因無法展示城市元素,山地、越野、田間,其概念被不斷套用、花樣百齣。”

  “加油,你是最棒的!”

  荒唐

  有人説,“玩”馬拉松。

  閻欣寧對此很反感,“世界上花天酒地,到處是玩的地方,為什麼要到賽道上來玩?”他認為,馬拉松就是一場比賽,“不是跟別人比,就是和自己比。”

  個人最好成績別挂嘴上。

  像有些人那樣將PB(個人最好成績)時時刻刻挂在嘴上嗎?不是的,現在,全馬40多公里,閻欣寧已經跑不進4個小時了。但他仍樂此不疲,“哪怕跑得再慢,也要全力以赴。”

  “加油”的標語太危險。

  有些賽場在終點數公里處懸挂這樣的標語:“加油,你是最棒的!”閻欣寧覺得這既危險、又荒唐。有些賽場的標語則是警示語:“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區”、“注意你身體的反應”,閻欣寧覺得,“這才叫人性化。”

  百元“名額”炒成千元

  混亂

  這是魚龍混雜的馬拉松。

  閻欣寧介紹説,某地級市舉辦過一場馬拉松,“説是為了紀念當地著名建築多少年,就限定了報名為多少個名額,政府為宣揚旅遊的意圖過於明顯。”

  這是門檻極低的馬拉松。

  閻欣寧介紹,一般組委會都會象徵性地宣稱,數種疾病患者不宜參賽,但實際操作中,對健康證明幾乎不做檢查。

  這也是替跑成常態的馬拉松。

  成都商報記者在淘寶網上以“馬拉松名額轉讓”檢索,發現參賽名額轉讓十分普遍,其中價格最高的是2016年上海國際馬拉松名額,為1000元人民幣,而該賽事中的全程項目,中國籍參賽者的報名費僅為100元。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