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第三屆中國大運河廟會進行中:看非遺賞民俗品民國風

2016年10月22日 14:18: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圖為小熱昏表演現場。 陳麗莎 攝

  圖為民間剪紙藝人為遊客講解剪紙藝術。 陳麗莎 攝

  中新網杭州10月22日電(見習記者 陳麗莎)搭上竹架子,敲響小銅鑼,發噱的言語,通俗的唱句,小熱昏演員杜傳富正用他一口地道的杭州方言演繹著獨屬小熱昏的詼諧。在杭州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內,這一唱可吸引了不少圍觀群眾。

  “小熱昏”是今年中國大運河廟會“民國風”的子活動之一。杭州位於運河最南端,因河而興,成就了“錢塘自古繁華”的盛景。2016年10月21日至23日,第三屆中國大運河廟會在杭州舉行,集中呈現運河沿岸獨特的民俗活動、廟會文化。

  一群穿著旗袍的女子走在小河直街的幽幽青石板路上,緊隨其後的是一位戴著鴨舌帽的記者,他用相機記錄著老街上的風土人情。著長衫、學生裝的男男女女,各種民國風打扮的攤主,堅守民間藝術的剪紙藝人,叫賣著糖人、糖畫攤位的手工藝人等,加之小橋流水人家的復古風味,置身其中,你會以為自己穿越到了民國。

  在黑瓦白墻、古韻味十足的醬園內,杭州著名青年評書演員葛潔帶來了關於大運河的專題評書——《大運河故事》。

  已有19年評書經歷的葛潔告訴記者,評書是一種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保留著中華民族的記憶,也體現著中華民族的風格。傳統文化雖一度受到衝擊,但放到現在,它依然有其生命力。

  “很多人還是有情懷的。”葛潔這樣評價自己的專題評書,並認為評書未來的市場很大,只要是與評書有關的事情,他都會不遺餘力地去做。

  在同樣洋溢著“民國風”的“匠人坊手工集市”,來自杭州的民間剪紙藝人陸川細心地為駐足的遊客講解著剪紙藝術。作為杭州非遺傳承人謝新彪的親傳弟子,她一次次向記者表示對其師父的敬佩,以及作為非遺傳承者中一員的驕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竹編,最早可考據到殷商時期。廟會現場,坐在竹編攤位前的張信對記者説,通過這樣的展會既是向大家展示竹編工藝的水準,同時也讓竹産品能更好地進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讓非遺與現實接軌。

  廟會期間,小河直街還安排了許多非遺曲藝項目的展示環節,如小熱昏現場表演,以及中國傳統的雜技表演等。

  “尊敬老人,孝敬父母,讀書用功,熱愛小熱昏。”一直為小熱昏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杜傳富表示,小熱昏需要保護和傳承,要從小孩抓起,而這四條正是他收弟子的條件。

  據了解,除小河直街外,本屆中國大運河廟會還設有運河天地、運河廣場、橋西歷史街區、大兜路歷史街區、西湖文化廣場、塘棲古鎮等會場。

  第三屆中國大運河廟會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共同主辦,杭州市委宣傳部、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杭州市旅遊委員會、杭州市西博辦、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杭州市運河集團、拱墅區政府、下城區政府、余杭區政府共同承辦。(完)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