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電信詐騙為何如此猖獗?騙子太姦?還是我們太傻?

2016年09月22日 14:37:21  來源:中國吉林網
字號:    

  2016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于9月19日-25日舉行,19日,由吉林省委網信辦主辦的吉林省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與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同步進行。此次活動主題為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

  2010年以來,全省電信詐騙案件造成的損失年均增長43.7%,2015年的損失總額就高達2.27億元,單筆被騙金額高達526萬元,今年前8個月損失金額達1.52億元。

  長春、吉林、延邊地區尤為嚴重,3個地區發案量佔到全省電信詐騙案件總量的70%。

  電信詐騙為何如此猖獗?騙子太姦?還是我們太傻?

  A、案例:

  受害人群廣泛

  8月19日,即將踏入大學的山東女孩徐玉玉,接到一通陌生電話,結果被騙走9900元學費,報案後她突然暈厥至心臟驟停,21日不幸離世。此事被媒體報道之後,立即引起全國範圍的廣泛關注,大家在對女孩不幸離世感到惋惜的同時也對騙子的行為痛心疾首。

  無獨有偶

  9月,清華大學一研究生一遇到了電信詐騙,當天這名研究生接到電話,對方自稱是其導師,借錢急用,該生立刻用支付寶向對方發來的銀行卡裏轉入900元,嚮導師核實後發現被騙。

  “高學歷”也難免被騙

  以前,電信詐騙多以群發短信等“簡單”形式出現,“恭喜您,獲得xxx欄目一等獎……”等等類似情況,很多受害人都是出於“貪念”被騙,這些人群中,很多都是一些學歷相對較低人群。

  目前,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越來越多類型的“電信詐騙”層出不窮,從早期的個人財産上的損失,最終延伸至血淋淋的實例,受害人群範圍也逐漸變廣,甚至連清華大學的教授都被騙了1700多萬。

  很難想像,現在騙子的騙術是有多麼高超,能夠讓這麼高學歷人士也掉入“陷阱”,實際上,騙子也是“與時俱進”的,可以説他們每天都在琢磨著如何可以從他人身上騙到錢財,使用哪種形式行騙更容易讓人接受,中國吉林網記者在網上檢索時發現,甚至有些騙子高薪雇傭心理醫生,通過心理醫生對平常人的理解入手行騙。

  B、為啥這麼多詐騙犯

  普通話都説不好的騙子,為什麼能詐騙

  “一本萬利”這個詞語來形容騙子一點不為過,通過目前電信詐騙形式來看,騙子行騙的成本是非常低的,騙子只需要湊齊電腦、手機、短信群發器、號碼群撥器以及背的滾瓜爛熟的“話術”即可,廣泛撒網,一旦有人被騙,立即轉換陣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擊戰術讓破案難度大大增加,這也是遍地有電信騙子的原因。

  中國吉林網記者採訪中了解到,10年來,我國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長。發案量從2011年的10萬起增加到了2015年的59.9萬起,成為很多地區發案量最高的刑事犯罪,涉案金額也從2014年的107億元增長到了2015年的222億元。

  據悉,電信詐騙的破案率非常低。今年上半年發生了28.7萬起電信詐騙,而從去年6月到現在,破獲的電信詐騙案只有5萬多起。

  相對於高額的案發量,與之相對應的辦案警力卻是杯水車薪。再者,電信詐騙團夥基本是異地詐騙甚至跨國詐騙,空間距離給辦案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和成本。雖然警察不遺餘力地打擊電信詐騙,但在實際工作中確實存在很多實際困難。

  C、為啥這麼被騙

  個人資訊洩露是電信詐騙案的關鍵

  中國吉林網記者在網上找到了有關電信詐騙的相關資訊,根據《2016中國網民權益調查報告》,近八成的網民個人資訊被洩露,37%的網民因此遭受財産損失。

  在央視記者的調查中,有人表示可以提供江蘇省10萬名高三考生的資訊,一條只要三分錢。快遞員、銀行職員、教育培訓機構甚至交警協勤人員洩露和倒賣個人資訊的新聞屢見不鮮,一包辣條的錢就能買上百條個人資訊。

  “個人資訊”=“金錢”

  近日,中國吉林網記者針對此現象進行了走訪,很多市民都對個人資訊被他人洩露的情況也是心知肚明,但卻不知道究竟是誰洩露的。

  比如,準備買房的你,在查看一些樓盤後,你會發現,經常有其他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樓盤銷售人員給你打電話詢問,買完房子後,也會有不少裝修人員給你打電話,為啥會出現這些連鎖現象,唯一的答案就是,你的個人資訊被他人“共用”了。

  “很多個人資訊其實是很之前的,尤其是一些身價較高或是有貸款等需求的人群。”一名知情人透露,一名“優質客戶”對於很多行業都是非常重要,行業與行業之間除了競爭關係之外,有些行業之間還是有合作關係的,這樣,也就不難解釋為啥很多人的個人資訊會被洩露出去,甚至,有些人會專門統計他人的個人資訊販賣給有需求的人。

  網路盜取用戶資訊

  中國吉林網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存在這種“簡單粗暴”形式販賣、交換他人個人資訊的行為之外,還有犯罪分子利用網站的漏洞竊取用戶資訊,也是資訊洩露的重要途徑。

  比如,某教育相關網站被人非法入侵,犯罪分子可以直接盜取全市甚至全省的學生的個人資訊,網報報道中指出,大學生徐玉玉被騙案中,大量考生的資訊就是通過網站被竊取的。  

  在一些電信詐騙案中,騙子先是通過短信或者電話引誘受害者匯款,再用多張銀行卡把贓款化整為零,快速分批取走,這讓追查起來非常麻煩。

  為了方便管理和遏制犯罪,除了實行銀行卡實名驗證,工信部還從2010年開始推行電話實名制。但即便如此,騙子還是有空可鑽。

  目前,全國電話實名率已經超過了90%。但是,在實名制普及率高達96.24%的廣東地區,呼出詐騙電話位居全國前列。徐玉玉案中的兩個詐騙電話,都經過了實名制認證。

  正如之前所説的,騙子也在“與時俱進”,通過不同的手段來應對遏制犯罪的各種方法。

  D、騙子都咋騙錢?

  吉林省電信詐騙形式

  説了這麼多。

  騙子到底是咋騙的錢,是那種形式?對此,中國吉林網記者諮詢了吉林省反電信詐騙犯罪中心了解到,目前,吉林省的電信詐騙形式。

  “網購”讓騙子鑽空子。

  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網購一族,在網購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實施電信詐騙犯罪機會。

  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購買、竊取網購客戶資料資訊,依據客戶資訊量體裁衣,進行精準詐騙。

  負責人表示,在接觸過的案例中,就出現了一起這樣的案例,在一網購客戶有退款需求時,他的退款資訊第一時間被犯罪分子截獲,以網站客服名義告訴這麼客戶退款操作流程,多數情況下是通過郵件形式給你發送帶有木馬病毒的退款連結,讓你按照流程操作,填寫銀行卡資訊而實施詐騙。犯罪分子在整個犯罪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受害人急於退貨、圖方便的心理而實施詐騙。

  “應時詐騙”特定時間、情況實施詐騙

  負責人介紹,最近吉林省冒充公檢法、冒充熟人(領導)、機票改簽手段實施電信詐騙犯罪比較突出。其中針對剛報到大學新生處事未深,又帶有生活費、學費等資金進行詐騙的案件頻發。

  此類詐騙主要體現為三種形式:一是犯罪分子冒充教育、民政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發放助學金、特困補助金等方式誘騙被害人到ATM或網銀操作,將卡內現金盜轉。

  二是冒充公檢法機關工作人員,以電話欠費,醫保卡、信譽卡惡意透支涉嫌犯罪,涉嫌洗錢、販毒等理由需清查核實賬戶資金為由,騙取被害人將存款轉移所謂安全賬戶,以此來騙取被害人錢財。

  三是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飛機故障、空中管制等原因導致航班取消給予補償金或退還票款,誘導被害人按照對方提示流程進行操作,盜轉卡內資金。這些案件犯罪分子充分利用了受害人恐懼、趨利避害、親情互助心理而成功實施詐騙。

  E、吉林省所有縣(市、區)都有電信詐騙案件發生

  長春、吉林、延邊地區尤為嚴重

  從吉林省省情況看,近年來電信詐騙犯罪也呈上升趨勢,省內所有縣(市、區)都有電信詐騙案件發生,長春、吉林、延邊地區尤為嚴重,3個地區發案量佔到全省電信詐騙案件總量的70%。

  近年吉林省刑事案件發案總量不斷下降的總體形勢下,電信詐騙案件數量逆勢上揚、持續攀升,年均上升29%。

  案件特點也比較突出,犯罪分子將詐騙電話窩點、網路詐騙平臺窩點、地下錢莊窩點藏匿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借助現代通訊、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科技手段,輕而易舉地實現跨地區跨國跨境犯罪。

  詐騙形式轉變速度飛快

  從最初電話、短信詐騙逐步發展到網路改號和盜取QQ號、微信號作案,從以往雇人在境內提取贓款逐步發展到網上轉賬、境外提現。為增加欺騙性,犯罪分子精心設計騙術、製作腳本、培訓演練,針對不同群體量體裁衣、步步設套,防不勝防。

  此外,犯罪分子將整個犯罪過程分割成多個環節,形成了銜接緊密、配合高效的一條龍犯罪模式。每起電信詐騙案件都是在撥打電話窩點、網路平臺提供商和地下錢莊三個犯罪主體的分工協作下完成的。

  今年前8個月損失金額達1.52億元

  2010年以來,全省電信詐騙案件造成的損失年均增長43.7%,2015年的損失總額就高達2.27億元,單筆被騙金額高達526萬元,今年前8個月損失金額達1.52億元。

  電信詐騙犯罪不僅給人民群眾造成重大財産損失,而且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穩定風險。有的群眾因“養老錢”、“救命錢”被騙,導致傾家蕩産、跳樓自殺;有的企業因資金被騙而破産倒閉。此外,一些個人資訊和黨政部門資訊被大量竊取外泄,給公民個人隱私和公共安全、國家安全帶來重大威脅。

  法律上有沒有空子可鑽呢?

  《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把洩露公民資訊入刑

  騙子越來越多,受害人群越來越多,那麼,是否有相關的法律條例來制約此類違法行為呢?

  中國吉林網記者諮詢了吉林瑞旺律師事務所李志新律師,他表示,目前,電信詐騙在刑法中不能獨立成罪,用詐騙罪的罪名審理電信詐騙存在很多問題。

  李志新表示,我國是非常重視保護個人資訊。雖然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個人資訊保護的法律,但是涉及個人資訊保護和打擊電信詐騙的相關法規,目前已經出臺了上百部。去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把洩露公民資訊入刑。

  F、如何預防

  如何防範電信詐騙?公安部門給出以下提示,請大家一定要記牢。

  3個切記:

  1.切記不要洩露個人資訊和通訊號碼;

  2.切記不要貪圖便宜,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3.切記涉及資金的,一定要核實後,再交易;

  6個一律:

  1.只要一談到銀行卡,一律挂掉

  2.只要一談到中獎了,一律挂掉

  3.只要一談到“電話轉接公檢法”的,一律挂掉

  4.所有短信,讓我點擊連結的,一律刪掉

  5.微信不認識的人發來的連結,一律不點

  6.一提到“安全賬戶”的,一律是詐騙

  8個凡是:

  1.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的

  2.凡是叫你匯款到“安全賬戶”的

  3.凡是通知中獎、領獎要你先交錢的

  4.凡是通知“家屬”出事要先匯款的

  5.凡是在電話中索要銀行卡資訊及驗證碼的

  6.凡是讓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的

  7.凡是自稱領導要求匯款的

  8.凡是陌生網站要登記銀行卡資訊的

  中國吉林網記者 呂孟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