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雲南旅遊特色村調查:個別客棧污水直接流進洱海

2016年08月21日 07:00:2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在騰衝市固東鎮江東銀杏村,每到黃葉紛飛時節,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賞拍照。

  劉正凡攝

  旖旎的自然風光,別樣的民族風情,淳樸的民風民俗,這是雲南省鄉村旅遊的美麗一面。

  美麗的背後也有不和諧音符。基礎設施條件薄弱,限制接待能力;服務水準欠缺,影響消費體驗;經營模式同質化嚴重,導致行業惡性競爭……

  作為最具特色的産業之一,雲南省的鄉村旅遊呈井噴式發展,但量上的突破遭遇質的瓶頸,提檔升級勢在必行。近日,記者走訪了麗江拉市海、大理才村、騰衝銀杏村等村落,力圖探尋鄉村旅遊的良性發展之路。

  7000人的村莊每年涌入70萬人

  紅火背後有成長的煩惱

  數據顯示,2015年雲南省接待鄉村旅遊者1億多人次,鄉村旅遊收入近千億元,約佔全省旅遊總收入的三成。但是,鄉村旅遊紅紅火火的同時,也遭遇“成長的煩惱”。

  硬體條件差,限制接待能力。緊靠洱海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才村風光秀美,是不少旅遊愛好者心馳神往之地。如今這座遠離繁華都市的村莊卻有些喧鬧。

  憑藉離大理古城不過10公里的區位優勢,這個7000人的村莊每年涌入70萬遊客,客棧數量更是從40多家猛增到170家,小小的才村難堪重負。交通擁堵嚴重,高峰期堵車路段達幾公里長;旅店接待能力差,村民和租房客之間的糾紛不斷。

  景區管理滯後,影響消費體驗。最近幾天,麗江市拉市海景區管委會主任和順英處理了一件棘手的糾紛:一位騎馬遊玩的外國遊客投訴景點沒逛全,要求退錢;牽馬的農民矢口否認。雙方各執一詞,又都拿不出有力證據。幾番協調,和順英説服馬場退掉部分費用。此舉被當地人指責“胳膊肘往外拐”,這讓在基層工作多年、性格潑辣的和順英一肚子委屈。

  “當地的旅遊糾紛主要是因為缺乏管理導致的。”新上任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拉市鎮黨委書記和建強説,2007年,因麗江建設調蓄水工程,淹沒了不少土地,拉市鎮農民每人平均耕地從5分降到了3分,農民自發搞起了牽馬划船旅遊項目。生意最好的2013年,拉市海周圍有69個馬場,規模從幾十匹到二三百匹不等,既有個體,也有公司、合作社。旅遊項目一直處於自然生長階段,無序競爭在所難免。“經常是農民心裏有氣,遊客也不痛快,雙方都有火,一點就著。”和建強説。

  鄉村旅遊是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重要産業。業內人士指出,面對遊客對高品質旅遊體驗的追求和當地軟硬體落後的矛盾,雲南省下一步應著力解決産業存在的共性問題,補上硬體的“短板”,完善鄉村旅遊發展的“軟環境”,打造鄉村旅遊精品。

  村子收門票,村民腰包沒有鼓

  探索企業加農戶模式實現共贏

  不少村子確實富了,但是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大量涌入的遊客給公共服務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完全依靠上級投入不現實。有一些地方打起了門票的主意。

  騰衝市固東鎮江東銀杏村位於高黎貢山腳下,全村3000多棵古銀杏樹,讓這個小村莊顯得古樸深邃。每年深秋,黃葉紛飛,景色迷人。

  銀杏村成立了由開發公司、集鎮開發服務中心和社區居委會三方入股的公司,利益分成,由公司負責銀杏村的保護管理和開發,並於去年10月開始收費。

  令人沒想到的是,門票對當地旅遊帶來不小傷害。村民説,“基本收的是旅行團大巴車上游客的錢,開放的村莊、複雜的親朋關係,很難擋住散客。收門票的效益並不明顯。”村裏開辦農家樂的人家認為收門票導致遊客減少,影響了生意。遊客認為原本自由進出的村落,支起欄杆收門票大煞風景,破壞了心目中鄉村的淳樸自然形象。村集體和沒從旅遊中獲益的村民則認為,沒有收入,哪來錢搞村莊公共事務?利用大家的資源自個發財公平何在?

  轉型升級,路在何方?雲南各地積極探索。

  才村發展企業加農戶的運作模式。才村黨總支書記張慶國介紹,過去20多年,才村基本沒有發展規劃,170多家客棧分散經營,各唱各的調。“規範化是必須做的”,他説:“比如龍鳳村民小組,準備採用企業加農戶的形式,只規劃10家餐館和30家客棧,村民租房收益拿出兩成交給集體,實現企業、村民和村集體共贏。”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鄉村在發展旅遊業時,通過規範的公司化運作,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村集體在公司中佔有一定比例的股份,通過鄉村旅遊的發展,村裏的土地等集體資産不斷增值,也讓村民分享到産業發展紅利。

  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政府要發揮積極作用。在拉市海,濕地景觀涉及若干村委會,以前各有各的小算盤,遇到好處沒人讓,碰到難題沒人上。面對一盤散沙,鎮政府的作用凸顯。和順英介紹,管委會和鎮里加強了對馬場的規範管理,如給遊客買保險、向社會公佈規範的馬場清單、對從業人員開展服務培訓等。今後還準備對馬場實行積分制管理,建立市場退出機制。

  個別客棧污水直接流進洱海

  村裏的事還得靠村民自治

  村民的口袋越來越鼓,幸福感卻沒有隨之增加。

  村莊的環境“臟亂差”。在才村,個別客棧餐館偷排污水,直接流進了洱海裏。有人調侃,小小才村,就使“不讓一滴污水進入洱海”的任務遇到阻力。

  更嚴重的是,村裏事務沒人管。一度才村集體賬上只有43元錢,村幹部多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原本在外面搞建築當老闆的張慶國,被動員回村裏做“當家人”。

  張慶國的第一招是動員黨員幹部搞大掃除,每個月一次,節假日遊客多的時候再加幾次。如何建立村莊環境治理的常態化機制,村裏兩個月開了30次會,60多個村民代表通過“一事一議”商量,決定收取衛生費。“村裏的事靠政府投入不行,還得靠村民自治,靠‘村規民約’,外地人來開客棧,也得按照村裏的規矩辦,因為房東是村民。”張慶國説。

  客棧根據區位分成3個檔次,一線海景房每個床位每月收20元,二線房每月每床收10元,三線房一個床位一年收600元。對村民,每人每年收36元。這幾年,村裏既堅持做好保潔和設施維護,也堅持公示收費支出。今年上半年,村民都自覺交了衛生費。

  如今,通過村民自治,才村還自發組建了“巡邏隊”,管理內容覆蓋村莊秩序、環境衛生和村民在建項目規範。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的張社能説:“村民自治可以增強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識,也能增強被管理者的認同感,有助於讓旅遊發展和基層治理、生態保護得以協調統一。”

  未來3年,雲南鄉村旅遊將創建200個旅遊名村、200個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和150個旅遊傳統古村落,支援建設100個旅遊扶貧示範村。不少發展鄉村旅遊的特色村已經認識到,要解決目前存在的“軟環境瓶頸”,村民自治無疑要規範、強化起來,這樣才能讓更多遠方的客人留下來。

[責任編輯:郭曉康]